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中医远程治疗
一、什么是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就是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远距离的,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它是极其方便、诊断极其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它与邮购的紧密配合,有力的带动了传统治疗方式的改革和进步。解决患者看病远,看病难,排队时间长的问题。随着网络事业的日异发达,中医远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国内好多医院门诊都在开展远程咨询和远程治疗业务。
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通用方与辨证方两种方剂;像很多民间的偏方、土方、祖传秘方大多都是通用方,就像很多药店的成品药、丸药都是由通用方组成的,药物的成分克数都是固定的。如果通用方不存在的话,那么很多药店都要关门了。
为什么说中医远程治疗安全可行呢?可能好多人还不了解,很多人对于中医的认知还停留在“看中医必须把脉”的时代,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问症的方式进行诊断与治疗。对于已经确诊了病症的患者,就更不在话下了。
中医讲望闻问切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闻诊:主要指听声音、嗅气味,如患者的说话声音是否中气十足等。
问诊:询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饮食喜恶等情况。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仔细辨别。无论是多么厉害的医生,都需要与病人沟通。
切诊:通过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转归。
但如今,“望闻问切”的前三步逐渐被大家忽略,人们感觉只有“捋着一把胡子切脉”这样的形象才是中医,只有通过把脉能看出身体问题的医生才是好医生。甚至有患者会故意一言不发,让医生判断其病情症状。
事实上辨体治疗也是可行的,我们可以通过九型体质辨证去摸清患者的体质状况,比如:你是湿热还是血瘀等,以便施行辨体治疗。《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也提及了舌诊和脉诊,那么我们拍个舌诊照片,通过网上传给医生,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更完善中医的症,西医的病,辩症与辩症结合。
二、“望闻问切”不可或缺?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了望闻问切并不是医生的主要目的,而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方式。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要把病人治好,如果拘泥于治病的方法,则有点舍本逐末了。以目前的互联网医疗,采集患者的主要症状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首先由患者用相机或者手机(去掉美颜)拍摄CT、病理、血检、出院记录等照片,以及近期面色、舌苔的照片,进行“望诊”。同时我们建立了舌苔数据库,增加舌苔的辩证的准确率。
再由从业多年经验的主治医生进行问诊,进行“闻诊”和“问诊”,每次问诊时间都30分钟左右,可以非常清楚的掌握病情,不会耽误治疗。整理成电子病历开方。
以上足以说明中医远程治疗是可行的。时代已经发展了,如果谁总是拘泥于一种旧观念,势必被无情地淘汰。
还有个别人常问医生的问题:“医生,你会诊脉吗?”答:“不仅会,可能要比好多人强得多。”如果你不怕花飞机票和火车票的钱,那么就来到现场吧。几分钟后,你将心服口服了。但是这已经不是远程咨询和远程治疗的一回事了。许多边疆省份的患者也是进行远程治疗的,效果不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也是与时俱进,进入了远程医疗时代。因此作为患者,也要转变观念,不要纠结于是否面诊,远程医疗的疗效可达到与面诊相同的效果。对于不方便出门或无法出门的患者来说,这必定是一个造福社会的治疗方式。
痿症多是由基因缺陷、神经运动传导障碍、免疫损伤、营养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主要因素有关。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萎缩共济失调、脱髓鞘、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痉挛性截瘫等。会引发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眼睑无力、肌肉萎缩、等诸多症状。御方生髓汤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根据痿证病机与致病因素,严谨辨证与精当用药。
御方生髓方剂
第一阶段:补精养髓,止痛通络,修复神经
采用纯中药方剂,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中药配伍千变万化,使萎缩、无力的肌肉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二阶段:通脉透骨,滋养督脉,提高免疫
活血镇痛,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体内蓄积的致病因子,改善脊髓的病态肿胀,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
第三阶段: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平衡阴阳
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产生“推陈出新”,恢复代谢平衡,从而祛除机体内的种种隐患,达到防痿治痿之目的。
中药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