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无接触 开放化 中国金融科技不是“旧药方”
近日,在第38个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
报告提到,2019年,中国银行业积极应对市场形势变化、凝聚共识、发挥合力,围绕专业化、智慧化、体验化、轻型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等转型方向,聚焦优化调整、减负赋能、智慧转型、协同运营、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网点转型发展,通过科学布局、标准化改造,加快网点智能化进程,促进业务由传统人工柜台向智能设备迁移,持续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 无接触 开放化 中国金融科技不是“旧药方”同时,2019 年,中国银行业紧紧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拥抱新技术促进智能化升级,深入开展数据创新推进服务转型,科学稳健运用AI、5G、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延伸智慧服务触角,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便捷化、精细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时,中国银行业持续打造以技术、数据、场景为依托的线上服务能力,搭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平台,推动“线上 + 线下”“人工+ 智能”的融合一体服务模式,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
“无接触”金融会带来新周期吗?
疫情催生云办公,带火了“无接触”经济,金融行业的新概念,如“无接触贷款”“无接触理财”等也在新近火了起来。但也因此,“无接触”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不过就是套用“线上化”这个旧瓶装上的新酒。
细究会发现其实不然,相比之下,“无接触”金融至少有三大变化:业务模式、业务覆盖范围、金融+科技比如5G新技术等结合孕育新机会。
线下作业向线上转移,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等机构数字化转型重点,并已在多个场景尤其是常规业务场景落地,“无接触”金融不同的是业务模式方面的新变化。
部分科技实力稍微逊色的区域性银行的“无接触”业务开展,则成为部分专业的第三方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公司等竞夺的合作机会。而且据了解,由于业务覆盖的客群发生了变化,双方的技术合作深度、广度也有不同。这也催生了“无接触”金融另一明显变化:业务覆盖客群多样性、地域范围大为提高。未来,“无接触”金融或推动一些金融+科技,比如5G新技术的新结合由小范围练兵到边试边行大范围落地。
站在2020年,30周岁的90后一代将步入收入曲线的急剧上升阶段,正如“把握80后整整一代人的资产负债表,成就了招商银行”,若金融机构抓住90后时代新变化,以“无接触”金融为契机和起点,会出现一个新周期吗?
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大趋势
而在3月12日,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发布《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研究显示,中国面向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的金融信贷服务供给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通过互联网信贷联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正在走出自己的金融既“普”且“惠”之路。实践方面,比如在疫情之下,超过100家银行与支付宝、网商银行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无接触贷款”。
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开放银行模式,可以让银行更好地融入用户场景、触达小微这样的长尾人群,双方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精准扶微。银行通过开放银行的模式进入网络消费、数字生活的场景,服务小微和大众金融消费者,成为中国特色开放银行的最佳范本。
《报告》显示,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大趋势,中国由于有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生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在实践中走出共赢的路子。比如早在201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就都与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签署合作协议。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表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将近5000家银行,未来转型之路还很长。开放银行代表了金融科技下半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
金融科技大举春招
市场实践层面,随着春季招聘来临,多家金融科技机构开启“人才抢夺战”。
当前,多数金融机构已将技术视为经营发展的第一张王牌。“此次疫情是一个放大镜,让从业机构更加意识到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巨大潜力。”在国商信联的专家看来,尽管金融行业的复工和招聘并未完全恢复,但部分机构已着手启动科技类、运营类人员的招聘,一方面显示出机构对于科技人才和相关业务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抓住部分中小科技型企业困境的契机,抄底科技人才和运营团队。“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实很多金融机构也面临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稀缺更加迫切。” 国商信联的专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