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道医预防药方在此!(附中医药防治方案)

文 / 搞笑队长
2020-01-29 00:0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截至1月25日23时左右,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确诊1377例,疑似1983例,报告死亡病例累计41例,治愈39 例。

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同属一个家族的冠状病毒,但属于不同的亚群分支。巧合的是,其发生时间也都在冬末春初。

很多人对SARS并不陌生,但是十七年前,SARS病毒和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是一种新型的、从未见过的病毒。

“非典”在2002年冬天悄然出现,在2003年春天爆发,传染性强、传播快、死亡率高。随着感染者的流动,它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发现“真凶”的过程中,果子狸一度成为首要“疑凶”。

研究者确认,果子狸的确是将SARS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直接源头。但是,直接源头并不等于根本源头,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直到2013年,央视发布新闻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不是当初以为的果子狸,而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动物。

人类花了十年,才真正确认了SARS的自然宿主。

据央视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新型冠状病毒或是野生动物传染给了人类,像竹鼠、獾等,但并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为什么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为什么今年冬天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从中医来分析,病毒性肺炎属于温病范畴。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正逢己亥年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寒水,导致暖冬。冬天当冷而不冷,阳气当藏而不藏,温度升高,木火升浮,阳气拔根,造成木气疏泄过度,即成温病。

对此,民国大医彭子益论述地非常清楚,他认为,“温病乃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也就是说,冬天寒冷,阳气封藏,即成阳根。若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封藏,阳根就会外泄而化热。若阳气外泄偏盛,在冬季即会发作为冬温;若阳气外泄不盛,冬天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但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则阳根摇动,木气失根,也将会发作温病。

武汉今年冬天为暖冬,阳气封藏无力,阳根外泄。且2019年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虚则伏火无力,火气容易外泄。且武汉在长江边上,冬天当寒而反温,则水化为湿,湿邪弥漫,其性粘腻,最伤肺阳。

一方面,冬伤于藏,导致木气过度疏泄;

另一方面,相火当令,火灼肺金,肺因此而受病。

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以发热、精神疲倦、咳嗽最为常见,其中所有病人均出现发热症状,与五运六气极有相关性。

中医药治愈北京首例肺炎确诊患者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微博报道,北京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赶在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

据北京地坛医院有关专家介绍,该女患者于1月8日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经疾控中心检测、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于1月13日转入北京地坛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专家辨证为热在卫气,疫毒伤肺,予以清热宣肺方法治疗,症状逐渐好转,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连续监测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国家制定的出院标准。

这是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首例痊愈患者,也是主要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中医药辨证论治,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据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带领中医药行业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专家组第一时间收集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证候,确定此次疫情致病特点为“湿、热、毒、淤”,据此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于1月23日正式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快速用于临床。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联合指派,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于1月21日中午抵达武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

目前两位专家已经返京。健康报记者王宁电话采访了刘清泉院长。

值得说明的是,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时,刘清泉医生第一个进入疫区。他带领医护人员抢救患者、自治自救并协同专家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预案,最终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做出巨大贡献。

以下内容根据刘清泉院长采访录音整理:

1. 中医治疗方案如何形成的?

中医诊疗疾病讲究“望闻问切”,尤其是突发新发疾病更是如此,我们过去到现场认识病人的真实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疾病的病因的属性病机的特点,根据病机具体分析,才能辨证论治。

1月21日中午到达武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协调下直接去了金银潭医院,住院病人比较多,也感觉到相关综合医院的应对还处于不是特别顺畅的状态。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我们对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情况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诊察。一下午,大致会诊了60多位病人,包括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和普通病房的轻症患者。

基于此,我们随后与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科专家等组成的湖北省专家组的6位专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属性、病位、病机演变特点等进行探讨,还结合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其他专家的治疗经验和意见,到晚上8:00多完成了一个基本框架,提交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的专家组再进行讨论和分析制定了初步方案。这就是1月23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的雏形。

同时,我们还对金银潭医院的患者进行了分类,按照轻重分类,研究了两个处方用于病人的治疗,并为医务人员开了一个具有提高自身正气的代茶饮处方,交予院方开始临床使用。

1月22日上午,我们到武汉市中医院会诊一例确诊的危重病患者,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的阶段效果,并为进一步抢救制定了中西医方案,查看了呼吸科住院的疑似病例,为疑似病例研究了治疗方案。当天下午,又分别到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北省中医医院等查看患者,并指定了治疗方案,病人的基本状况与传染病医院是一致的。因为中医院在中药使用更为便捷,在我们来之前,患者用上了所在医院的院内制剂。从基本情况看,中药对于病人病情的稳定、退烧等还是有效果和优势的。

昨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与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苗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已经奔赴武汉第一线。后续北京一些大的中医院还将派专家医疗队进行支援。接下来,中医治疗方案还将根据全国各地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整。我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其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致病,核心病机是不会变。

2. 患者的表现及核心病机

通过问诊及当地专家介绍,患者有以发热前来就诊的,但体温不高,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发热症状,而更多的表现为乏力、倦怠、食欲不好,甚至出现一些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都有咽干、咽痛的表现,有些病人还伴随干咳无痰。这个过程一般持续5~7天,期间患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7℃多一点,很少超过38.5℃。

如果这个时期,患者体温持续在37℃~38℃,六七天以后,经过治疗,患者一般会逐渐会进入恢复期。但如果这个时期的两三天内,患者突然体温达到39℃以上,病情往往一下子就还会进入危重症状态,喘憋气急,氧合很差,肺部CT检查有大量的渗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我们了解到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

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我们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目前因为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武汉输入性病例,所以病人的病因属性和病机特点不会有太大变化。

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 “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出现热深厥深,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我们看到的一些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用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方剂为基本方,拟定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案。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医生适当调整一下药味和剂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反应吃完药后,身体轻松了,乏力减轻了,胸憋减轻了,食欲也开始好转,体温开始逐渐下降。目前,也有针对重症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重症病人有的是以高热(邪毒闭肺)为主,有的人是以内闭外脱为主,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

在回京前,我又随国家卫健委指派的相关专家去安徽省进行督察,在合肥传染医院查看了安徽的3例病人,其证候与武汉的病人基本一致。我建议将安徽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病人尽早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开了处方。

3. 医生用药应该注意什么?

近年来,不管是流感,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一些传染病,“湿邪”这么严重的特点,神术散、达原饮、藿香正气、甘露消毒丹等这一类方子更是很少用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于“湿瘟”范畴,病程缠绵,它不像风热夹湿,湿邪一除热自清,患者比较容易痊愈。湿邪缠绵,如油裹面,所以,中医同道在选方用药时尤其需要谨慎,将本病的“湿毒化热”与“热毒夹湿”区别开,不要出现方向上的错误,它们的用药思路截然不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毒”为主,并不是热毒夹湿。热毒夹湿证,用清热解毒加祛湿之法即可。热毒一清,湿自然就没了。对于湿毒化热、湿毒蕴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清热解毒,过早用上寒凉药物,必然会导致湿邪加重,会出现“冰伏”,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本病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这是我们治疗的核心。湿一化,郁热就散,毒也就没有了,症状自然就慢慢消失。

从中医来分析,应该如何预防?

面对疫情,作为普通百姓应注意戴口罩、勤洗手;穿衣保暖,预防感冒;清淡饮食,固护脾胃;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除了这些基本的对应方式,从中医预防疫情角度,还能做些什么呢?

现代医学东渐以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中医的方式应对历史上的一次次瘟疫,也形成了一套中医理法关于瘟疫的认知。

中医将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这类病邪统称为“疠气”,也称之为“疠毒”。中国自古有很多应对预防瘟疫的方法。

我们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中还有一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人体正气虚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病邪就容易入侵。所以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最根本的还是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均以“瘟疫”命名之。说到瘟疫,就不能不提明代医家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生活于明末战乱大疫之年,在继承前人温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卓见,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24年)撰成《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瘟疫的源头归结为“戾气”。在细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约200年,他通过在疫区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结合前人经验,对疫病的主要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突破了前人“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观点);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不同种类的“戾气”会选择性地侵犯某些生物种群或人的特定器官,造成特异性疾病;人类的疫情和禽兽的瘟疫,致病各有特异,“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他还认为:疫病侵袭人体,与正气胜衰、病邪毒力强弱有关。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正气健旺之人很少会得温病,为什么呢?《内经》明确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为本,邪为标。

正气健旺之人,邪气不能干扰,因此而不会生病。而体虚之人,因为中气不足,其疏泄易于偏盛,木火升浮,容易得温病。而且,临床上可见,患了温病的人,其脉象往往模糊躁急,这都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之象。

由此说,养正才是预防温病的关键。关于养正,可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千万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因为这些行为都会伤正。正气一伤,正不胜邪,则邪气易袭,温病易作。

谈到新型冠状病毒,有的人会恐慌,或因此失眠,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反不利于养“正气”,不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还应该注意别太劳累,不要熬夜,适当运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节欲养生,增强自身免疫力。

中医如何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最近的疫病引起大家的恐慌和讨论,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中医对这样的新病毒能不能有治疗的效果?如果我们摆事实,当年非典时中医的介入已经证明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高效,且没有激素治疗的后遗症。大家可以去网上关注一下相关资料。如果用讲道理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传统医学,尤其是经方中医,在对付瘟疫上积累了大量的理法和经验,护佑了我们这个种族几千年的绵延不绝,是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文明古国。赫赫医案,煌煌巨著,历代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以医圣所传的经方医学来治疗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当代也有大量的案例。

经方中医之本旨是治理人体的能量、环境和排病渠道,而非某药治某病,所以没有新旧病毒之说。这次的疫病的死亡率目前公布的数据是不到百分之十,可见在没有有效西药的前提下,靠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数情况下都能自愈。问中医能不能治,要先问人体自己对这个病有没有办法。中医之本质是治理人体的环境,从人体状态来说,是将反常的状态调整回正常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加大自身的抗病和排病力量。人体自身若有办法,以治理人体为目标的中医自然就大有作为。西医说难治,是因为西医治的是病毒,出现新的病毒,而无新是药物,自然是难治;中医说可治,是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体,人体如果本身就有对付之机制,我们襄助人体一把,自然就更有胜算。

总之,古方能否治今病,在今天,既有非典之先验,亦有理传承几千年的完整的中医临证理法为依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理论,却可以治疗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时,有突出的治疗效果。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传染病的发生是细菌、病毒,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的重心,在于调整和改变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和病毒失去生存的条件而“自灭”。

我国古代医家刘完素、吴瑭、叶天士等也都对中医温病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的诊疗方法,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曾在其论文《论中医诊治非典》中说:“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期、中期、极期、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曾在《回顾SARS,中医药收获了什么?》一文中说:“在全国内地5326例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累积总数达3104例。每一个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都有详细的流调资料;中医药在何时应用,效果如何都有详细的记录,是一个可信而难忘的真实历史过程。”

小编听说身边很多人,最近都在囤一些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振华博士说:“这种做法有点盲目。只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表现为热毒型,患者服用板蓝根或清热解毒类药物才会缓解病情;对于未感染人群来说,如果有内热体质倾向,使用板蓝根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否则会适得其反。因为板蓝根味苦、性寒,对于没有内热者,服用板蓝根反而会损伤阳气,降低机体抵抗力,或给病邪有可乘之机。”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发病都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特异表现来总结出病的共性,针对这种共性而进行的治疗,叫做辨病施治。医者需要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感染患者有没有一个共性的中医证型表现,是集中在热毒型还是寒湿型?是肺热炽盛或是风热袭肺?是上焦实热还是湿热壅肺?抑或是其他?如果大部分患者都表现为某一种类型,可根据辨病施治的原则,制定一个通用可行的方案。

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在辨病的基础上,还需要“病”“证”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方药的运用要灵活,治疗方案既要有普遍意义,又要凸显个体化诊疗,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特色与优势。

道医预防病毒药茶方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帮助我们控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瘟疫,延续了泱泱中华血脉。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一定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干预。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瘟疫肆行的时候就有道家的身影出现,尝百草解瘟疫!体现了道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胸怀!为大家提供几个道家秘传的茶方,可以帮助大家正确有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这些茶方同样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笔者在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咳嗽,哮喘效果较好。

道家茶方一:

武当王泰科道长方:赤小豆 50g,黑豆 50g,绿豆 50g,莲藕 250g,荷叶 10g,豆豉 30g,板蓝根,30g(高烧、口渴、头疼者加:石膏 30g,芦根30g)

以上食材为三人量,煮水代茶饮,一日两次,连服一周。

道家茶方二:

药方:蒲公英7,瓜蒌仁6,独活6,桂枝2,连翘4,黄芪2,桔梗4,当归6(如果咳嗽症状较重或有肺的器质性病,以浙贝代替瓜蒌仁)。

单位是克,这是10天的用量。也就是说,一天的量是:蒲公英0.7克,瓜蒌仁0.6克……。

道家茶方三:

时逢暖冬,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在气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阳气升浮,阳根下拔。建议可早晚各含一粒乌梅,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使勿妄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温病。

我学习彭子益的思想,摸索出一个乌梅固本汤,能收敛木火,可作为暖冬时节病毒性肺炎流传期间的预防药方。其方组成: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道家茶方四:

八宝退瘟茶:板蓝根15克,百合15克,高良姜15克,桑叶10克,陈皮30克,杜仲15克,莲子心10克,普洱茶50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三饮,睡前加一饮。

道家茶方五:

九真祛瘟茶:柴胡25克,桂枝15克,高良姜15克,红枣9枚,五味子10克,陈皮30克,青竹叶20克,白芍20克,绿茶35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五饮,忌食鱼虾。

道家茶方六:

龙须绞股蓝10g、三叶青10g、猫眼草10g、公英根20g、红茶适量。和平时泡茶一样,可以适当放入枸杞或红枣进行调味,煮开后放热水瓶存放,白天渴了就喝,和平时饮水无异。

道家茶方七:

茅苍术20g、广陈皮3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根30g、鱼腥草10g、黄冰糖30g、黑茶适量,在壶中沸煮,或在煲汤锅里煮成浓茶,装大水杯待饮,想喝水时便以此茶代饮。

注:以上药茶方仅供临床预防思路参考,需咨询中医医师后方可饮用。

上述七个道家茶方,都是药食同源的草药,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调和人体阴阳二气,有效预防避免各种病毒对人体的侵袭。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一方面艾灸可以培补元气、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艾灸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配伍,作用人体不同的部位。

并且人体的经脉有如河流,艾灸得法,艾的纯阳之性,可以在全身运转、吸收。“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太阳是天火,艾是地火,艾给我们生命以温暖和护佑。

另一方面,我国自古就有通过燃艾来预防“瘟疫”的习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关于熏艾烟治疗预防疾病的记载。

现代研究也认为艾烟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有实验表明,单独用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提高免疫力推荐配穴 :

成人: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老人:可以另加太溪穴

女性:可加三阴交

小朋友:大椎、身柱、关元、脚上取涌泉穴,灸几分钟即可

血压偏高的朋友大椎要少灸,几分钟即可

掌握好悬灸的高度,不要用太粗的艾条,2-3厘米直径即可。假设用一支2厘米直径的艾条,在距离皮肤4厘米高度的位置开始试探,也就是艾条直径2倍的高度。

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合适的温度。每次上下微调0.5厘米,温和灸的温度不要太高,温煦的力量更容易透达经络、甚至脏腑。

大家会比较纠结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时间根据灸感来最好。日常作为保健灸不必纠结,可以每穴灸十来分钟,注意上下配穴,每天总共1小时左右。可以灸3天,休息2天再灸。

艾灸过程中,喝水要少量频饮,不要一次喝很多。艾灸提高自身免疫力,扶正祛邪。春节在家,也正是调养身心的好时机。

武汉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医院纷纷发布了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我们严格按照发布的建议进行转载,不做任何评论,希望能够给疫情的控制贡献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关于疫情的见解,也会逐一公布,只作为参考。

四川发布《新型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

武汉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医院纷纷发布了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我们严格按照发布的建议进行转载,不做任何评论,希望能够给疫情的控制贡献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关于疫情的见解,也会逐一公布,只作为参考。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4日发布《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试行第一版)》。该处方为专家组根据目前掌握的临床资料提出的基础处方,各地可根据具体病情、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不可用于预防)。

《建议处方》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分为:风热夹湿证、风寒夹湿证、湿邪郁肺证、湿热蕴肺证、邪热壅肺证、邪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等中医证型。

一、急性期

(一)风热夹湿证

症状:发热,不恶寒,口渴,不欲饮,咽干咽痛,干咳少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或呕恶,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辛凉解表,芳香化湿

处方:银翘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银花30g、连翘30g、荆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5g、桔梗30g、杏仁15g 、广藿香15g、厚朴 15g、茯苓 30g、法半夏15g、豆蔻15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焦山楂30g 、建曲15g、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二)风寒夹湿证

症状: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辛温解表,芳香化浊

处方:荆防败毒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荆芥15g、防风15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5g、桔梗30g、广藿香15g 、紫苏叶15g、厚朴15g、炒白术30g 、法半夏15g、建曲15g 、薏苡仁30g、茯苓30g、豆蔻15g、杏仁15g、焦山楂30g、白扁豆30g 、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三)湿邪郁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未发热,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化湿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

蜜麻黄10g、杏仁15g、草果10-20g、槟榔10-15g 、蝉蜕5-10g 、连翘10-30g、苍术10-15g、桔梗20-30g、黄芩15g、牛蒡子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四)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渴不喜饮,胸闷倦怠,头身困重,痰不易咯出,口淡无味,不欲饮食,大便不爽,舌红,苔白黄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宣肺、芳香化湿

处方:清气化痰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

陈皮10-15g 、杏仁10-15g、黄芩10-15g 、瓜蒌皮10-15g、茯苓15-30g、藿香15g 、厚朴10-20g、 青蒿20-30g、芦根20-30g、 金银花15-30g 、太子参30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五)邪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银翘散。

蜜麻黄10g、杏仁10-15g、石膏20-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30g 、连翘20-30g、黄芩15g、 浙贝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六)邪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泻热。

处方:宣白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解毒活血汤。

杏仁15g、生石膏20-30g、瓜蒌皮15g、大黄5g、蜜麻黄10g、葶苈子15-20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七)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辅助通气。舌质紫绛,苔黄褐或燥,脉浮大无根。

治法:开闭固脱,解毒救逆。

处方:四逆加人参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生晒参20-30g,炙附片(先煎去麻)30-60g,山茱萸15-20g,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阳气暴脱者可加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煎服方法:炙附片先煎1小时至不麻口,加生晒参、山茱萸继续煎煮30分钟,共煎煮3次,每次100ml,每3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中医药的治疗重在早期介入,在分型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益气养阴,可频服参麦饮(人参60g,麦冬30g,煎汤600ml,一日一剂),益气养阴,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能进食者,可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

二、恢复期

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痰少,或干呕咳逆,或鼻咽干燥,口淡食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处方:竹叶石膏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竹叶15g、石膏15-20g、太子参20-30g 、麦冬10-15g、半夏10g、白术15-20g、茯苓15-20g、炙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的通知:

市医管中心、各区卫生健康委、各三级医疗机构:

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众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到我局医政处。

成人中医药治疗方案

1、疫毒袭肺证

症状:初起发热或无发热,恶风寒,咳嗽,有痰或少痰,头身痛重,乏力,气短,口干,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透邪、益气化浊。

参考方药: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0g、黄芩15g、炙麻黄10g、白蔻6g(打)、杏仁9g(炒)、生苡仁30g、桑白皮15g、苍术10g、黄芪20g、沙参15g、葶苈子15g

加减:发热重加青蒿 15g、柴胡15g、咽痛加银花15g、连翘15g、桔梗6g;苔腻加藿香10g、佩兰10g、腹泻者去知母,加黄连9g。

参考中成药:

口服:金花清感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等。

2、疫毒壅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少痰,胸闷胸痛气促,身痛,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便秘或便糖不爽,气短,乏力,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保肺平喘。

参考方药:生石膏45g(先下)、炙麻黄10g 、杏仁10g 、银花15g(炒)、知母10g、水牛角片30g、浙贝母10g、瓜蒌30g、生大黄10g(后下)、厚朴15g、地龙20g、葶苈子20g、赤芍20g、生黄芪30g

加减:烦躁舌绛口干者加生地30g、丹皮15g; 气短乏力明显者加西洋参10g;便溏不爽者加槟榔10g。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口服:新雪颗粒、紫雪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

3、疫毒闭肺证

症状: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喘息气促,干咳、少痰,乏力,语声低微,燥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

治法:化浊开闭,益气敛阴

参考方药:全瓜蒌30g、郁金10g、葶苈子30g、丹参30g、地龙15g、蚕砂15g、苍术15g、猪苓30g、生大黄10g(后下)、枳实15g、炒山栀15g、生晒参30g

加减: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30g; 口唇紫绀加三七3g(冲)、马鞭草30g; 冷汗淋漓加炮附子10g(先煎)。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口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等。

4、气阴两虚证

症状:气短,动则气喘,或咳嗽,神疲倦怠,自汗,心悸、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舌嫩红,舌苔黄或稍腻。

治法: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沙参15g、麦冬15g、生黄芪15g、神曲20g、赤芍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枳壳10g、青蒿15g、生地 15g

加减:气短气喘加五味子10g;心烦失眠加炒枣仁15g。

参考中成药:

口服:生脉饮等。

儿童中医药治疗预案

1、热毒藴肺证

症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干痛,恶心呕吐,纳差,便秘,舌尖偏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红。

法:清热解毒 化湿宣肺

参考方药:炙麻黄4g 生石膏20g 知母9g 杏仁10g 生薏仁10g 芦根10g 桔梗6g 桑白皮10g 银花10g

2、疫毒闭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气粗,痰黄,可伴便秘,口渴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滑数,指纹紫。

治法:化浊开闭 养阴清热

参考方药:炙麻黄4g、生石膏20g、知母9g、杏仁10g、生薏仁10g、全瓜篓10g、熟大黄5g、桑白皮10g、葶苈子6g、水牛角片10g、地龙10g、人参6g

中医药预防指导原则

1、成人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一: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

麦冬3g、桑叶3g、菊花3g、陈皮2g。

以上4味代茶饮,用于群体预防性投药加黄芪10g。

处方二: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尤其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金莲花2朵、麦冬5粒、青果2粒(打碎)、白菊花2朵。

以上4味代茶饮。

处方三: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患者的预防

生黄芪 9g、北沙参9g、知母 9g、金莲花5g、连翘9g、苍术9g、桔梗6g。

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1次,可以连续服用6天。

2、儿童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金银花3克、芦根6克、陈皮2克。

以上3味水煎代茶饮,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儿童,可以连续服用6天。

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倡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文件精神,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杜绝公共区域大规模人员聚集可能造成的疫情蔓延风险,道教融媒体平台响应国家防疫部门号召,特做出如下建议:

1、诸位善信春节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务必做好防范措施,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尽快就近前往定点医院检查和治疗。为了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

2、面对疫情,请大家积极配合政府安排,理性沉着,做好防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3、正信正念:遵医嘱、行大道。勤洗手,戴口罩就是行善本身!这是道祖庇佑众生的体现,拒绝洗手,拒绝戴口罩,反过来讲就是不遵循大道。不宣传迷信,不心存侥幸!旗帜鲜明的为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点赞!

出门在外,难免遇苦难,响应政府号召,将防护措施落实下来,将口罩戴起来;即使回归家人身边时,家人也不会被外来的病毒侵害!

让我们记住,勤洗手、戴口罩!不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也不让自己遭受病毒的侵袭,就是对世界最大的慈悲。

值此特殊时期,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让我们一起称念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消灾延寿天尊,愿疫情早日退散,愿医护平安归来,愿大家百病不侵,愿国泰民安,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