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这5个痛点,张连起常委开出了药方!

文 / 人民政协报
2019-04-27 08:07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经过新中国70年不懈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具备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支撑条件:

一是制造基础雄厚。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大类、中类、小类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速最快,其中又以重化工、制造业等为“重”。同时,我国拥有众多工业制成品产业链配套完整的优势,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二是创新能力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8年全社会R●D经费约1.9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5%;搭建了以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引领的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设立了一批高质量的“双创”基地,培育壮大了一批高科技企业。

三是市场规模庞大。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而且这个市场每年保持较快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其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是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供给和政策保障。

五是中美经贸摩擦促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从政府、企业到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制造强国需突破的痛点、难点

一是制造企业发展信心不足。近年来,受税费、融资、用能、人工、用地、物流等成本的叠加影响,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只在6%左右,企业家积极性不足,预期不稳。

二是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短板。高性能芯片高度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供给不足、工业软件缺乏自主研发、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质量欠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从供应链和价值链看,我国制造业大部分以“代工生产”模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即使是高技术产业,我国也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分工,通过进口技术含量高的芯片、制造设备、关键部件加工组装为成品出口,缺少研发设计能力,也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营销渠道和品牌。

四是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不足并存。一方面,受长期积累的低水平投资、过度扩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受技术和人才制约,拥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

五是科研与制造业存在“两张皮”现象。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近2万亿元,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0.2%左右,远低于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此外,在金融供给方面,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存在突出瓶颈。在人力资本方面,中高端人才从事制造业意愿不足。

改进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的建议

第一,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发展的关系、稳定预期与减税降费的关系。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细分产业比重结构。

第二,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源头提高创新成果质量,特别是大力开展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发,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对接近“临门一脚”的核心技术加速攻关,对“踢过中场”的核心技术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对“已经发球”的核心技术积极有序推进。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升级,培养一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广渠道和扩散机制,确保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得起、用得好”,以新技术引领各行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第四,畅通金融“活水”流入制造业的渠道。重点是修好三条“导流渠”,打通资金流向制造业的梗阻。一是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可及的融资渠道。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加快推出科创板,同时培育发展包括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在内的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撑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高技术制造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提高融资风险容忍度。

第五,在开放合作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并举,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搭建高水平引资引技引智对外开放平台,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支持高铁、电力装备、石化、汽车等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家电、机械、轻纺等企业“走出去”,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和跨国供应链,带动国内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倒逼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六,让减税降费落地生根,让制造业轻装前进。聚焦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强化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市场环境。

第七,夯实制造业人才发展基础。制定未来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做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