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大清宰相张英的教子“秘方”
曹操绘像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一词,既是官制,也是官职。但历朝的宰相制度并不相同,特别是明洪武末年废除“宰相制”后,明、清二朝实无“宰相”可言,无非民间尚有“宰相”之说。
司马懿
以权力的巅峰论,成为一朝“宰相”绝非易事。至于出现“父子宰相”,则更为罕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父子宰相”勉强可以凑出十余对:
《八相图卷》秦桧像
一、汉末曹操、曹丕父子;
二、曹魏司马懿、司马师父子;
三、曹魏司马昭、司马炎父子;
四、东魏高欢、高澄父子;
五、西魏宇文泰、宇文觉父子;
六、唐代李吉甫、李德裕父子;
七、南宋秦桧、秦熺父子;
八、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
九、清代曹文埴、曹振镛父子;
十、清代蒋廷锡、蒋溥父子
十一、清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
张英书法
如此罕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些“父子宰相”是怎样炼成的呢?除了乱世中的权谋,最令人欣赏的则是清代张英、张廷玉这一对“父子宰相”。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桐城人。桐城有著名的“六尺巷”,张英就是“六尺巷”的主人公,可见其品行的高山仰止。其次张廷玉接着登上“宰相”之位,更是利益于张英教子有方。张英是如何将儿子张廷玉培养成“宰相”的呢?这几则“育儿经”值得借鉴:
张英书法
一、欣赏
张廷玉十岁时,即能背诵《尚书》《毛诗》等,张英对其赞赏不已,并亲赋一诗:“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尔翁十岁时。”
欣赏,是最好的教育。
张廷玉书法
二、严教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欣赏鼓励,不是对孩子的放纵。张英在京为官时,要求张廷玉每月完成的九篇文章,并寄到京城自己亲自批改,还写信给内兄姚文燮让其代为督导。张廷玉为官后,张英致仕回乡,仍让儿子常将文章寄回老家,审阅过后再寄给儿子。
翁同龢 行楷
三、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英治学严谨,为官清廉,成为儿子的风范。有一年,张英家中生活困难,便将张廷玉佩戴的银琐拿去典当。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张廷玉为官时始终恪守清正。
雍正书法
四、舍得
有舍方有得。张英为官时将一年用费分为十二股,每月的节余用于行善。六十大寿时,张英让夫人制作了百件棉衣分发给饥民。张英常告诫诉子女不多求妄取:“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许多劳扰。”家风熏陶,张廷玉同样乐善好施,在家乡捐资修建了良弼桥等。
良弼桥
张英计有六子,除两子早逝外,其他四子皆举进士:长子张廷瓒曾任詹事府少詹事,贤声在朝;次子张廷玉官至“宰相”,总撰《明史》,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三子张廷璐、五子张廷瑑俱官至礼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