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要如何才能防治肿瘤?

文 / 渭南医疗网
2018-07-03 14:40
食疗要如何才能防治肿瘤?

“医生,现在食物很不安全,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医生,我们要如何防治肿瘤?”“医生,我们可以煲什么汤水来治病啊?”“医生,我买了很多灵芝、人参,能不能吃啊?”无论是门诊,还是查房,或是外出,总有人不停这样咨询我。药膳在防治肿瘤、病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搭配后即使普通的食物也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指出,肿瘤病人一般药膳的选择遵守以下几大原则:饮食需要根据治疗阶段来制定

合理搭配食物,保持饮食平衡。应注意食物的种类变化,清淡适宜而富有营养。色、香、味俱佳,有利于刺激食欲和促进营养素消化吸收,肿瘤病人处于疾病的不同时期,饮食搭配也有不同的原则。

手术期间 肿瘤手术之前,食疗应以配合手术顺利进行为主,通常可用扶助元气、补益气血的食物为主,常用桂圆、红枣、莲心等食物。手术后恢复期,则应以补益气血、调整脾胃功能的食物为主,除补益外,还要增加通气、帮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金橘、橘络等,以利于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术后食疗目的是增加身体抗癌能力,辅助其他治疗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复发或转移,可食用补益和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放疗期间 在放疗过程中,食疗应以开胃、增加食欲为主。饮食宜清淡、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在放疗后期,常出现津液亏耗的情况,饮食中要增加养阴生津类的食物。放疗结束后会出现种种放射反应,食疗应尽可能设法减轻反应。远期应辅助其他治疗,以避免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化疗期间 化疗最常见副作用是白细胞减少和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疲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白细胞减少食疗要以补益气血为主,如参芪乌鸡汤、鸭血汤等,但应注意消化问题。胃纳减退,可用开胃、帮助消化食物,如山楂、麦芽、神曲、党参、葛根等。恶心、呕吐可酌用生姜、紫苏、柠檬、竹茹等。化疗结束时,除注意补益食物外,也要注意提高体质,防止转移或复发。

癌症晚期 晚期肿瘤病人一般体质较差,肿瘤负荷比较大,此时只能采取姑息性治疗,以全方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此时食物就显得特别重要。肿瘤本身可引起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无机盐等代谢失常,一些病人还会出现味觉改变而导致厌恶肉类,由于病情变化经常出现食欲减退、摄食困难及进食过少,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必然出现的后果。因此,此时的饮食治疗原则主要是,在能够消化吸收情况下,选用各类食物,尽量鼓励病人进食,食用各类食物,以保证足够的营养素供给,如香菇、冬菇、猴头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口蘑、海带、海藻、海参、茶叶、萝卜、葱、蒜、牛奶、卷心菜、南瓜、豆芽、四季豆、豌豆、莴笋、胡萝卜、菠菜、番茄、紫菜、苹果、大枣、无花果等。据研究,此类食物还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的食物,普通人日常预防肿瘤也可以适当多吃。

饮食抗癌关键在辨证施食

没有万能的抗癌食物 国外有很多探索食物中“抗癌物质”的实验,发现了不少具有“抗癌物质”的“抗癌食物”,如包菜、番茄等。但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饮食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食物进入人体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抗癌食物”或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具体有何效用、效用大小却并未可知。为此,寄望于多吃某些食物能预防癌症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林丽珠指出,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才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几率。为此,在饮食方面需辨证施食,根据疾病不同证候、体质进行饮食调养,比如体质寒凉的腹泻病人就不宜再吃螃蟹等性质寒凉的食物,否则可能会加重腹泻病情;再如做放疗的病人,中医认为放疗是火热毒邪,因此病人在放疗期间就不宜吃燥热的食物。

不要盲目“忌口” 有一些肿瘤患者忌吃“发物”的说法。对此,林丽珠指出,对于肿瘤病人而言“发物”是需要忌口的,但却不能走极端,过度扩大“发物”的范围。中医所说的“发物”广义是指所有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如发霉的食物等;狭义的“发物”则是指对个人自身体质不适合的食物。临床上有些肿瘤患者因对“发物”认知不清,把鸡、鸡蛋等都当作发物,什么都不敢吃,导致营养得不到补充,这种行为是十分不可取的。

食疗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林丽珠说,药膳也是要对症的,只有针对体质、了解体内病气,正确摄取适当药膳与食物,才可达到排毒不伤身的目标。食疗做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绝对不能代替正规的治疗方案,只有结合正规治疗才能不延误病情,巩固治疗效果。

病人每日的饮食都应包括:蛋、奶、鱼、肉、豆类、谷类、适量油脂和新鲜水果、蔬菜,最好一天不少于五种。如果病人消化功能不太好,可采用少量多餐,甚至每日可以进食5~6餐。”林丽珠指出,简而言之,肿瘤病人要少吃多餐,食物尽量多样化,照顾到病人的不同味道,不同治疗阶段。吃得进肚子,病人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不造成额外负担,不影响治疗,不加重病情,那就对症了。普通食物只要是对症,也可以很滋补。(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陈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