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跨世代的症状

文 / 轩轩妈育儿团队
2021-08-21 18:14

在很多人眼中,营养不良是温饱没得到解决时才会出现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也越来越丰富,宝宝们自然不会再因为饿肚子而出现营养不良。但你知道吗?虽然宝宝表面上吃饱了,实际上却可能还“饿”着,依然存在着营养不良的可能性!

考虑到很多父母在这一问题上未能形成科学的营养补充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在《婴幼儿家庭养育学院》第四季专题节目《生活条件好了,宝宝还会营养不良吗?》中进行了权威讲解。

生活条件好了宝宝还会营养不良吗?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营养摄入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早期良好的营养摄入,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基础,是一生健康、远离慢性疾病的基础。但受膳食结构、喂养方法和自身饮食习惯的宝妈们的孕期营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所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仍是个大问题,婴幼儿期最易缺乏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换句话说,生活条件好了,并不代表宝宝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不易被察觉的“隐性饥饿”更要引起各位宝妈宝爸的关注与重视!

警惕“隐性饥饿”,及早预防很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宝宝营养不良呢?戴耀华教授在节目中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母乳喂养。

二、科学添加辅食。

三、做好定期生长监测,对于营养缺乏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四、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素,尤其是上文中提到的宝宝最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D、铁和锌),一定要重点关注,并合理的参照我们国家的最新标准进行摄入补充。

首先我们来说说维生素A和D,宝宝一出生就面临缺乏风险。维生素AD摄入不足会影响宝宝身体的免疫、视力、智力和造血功能的发育,即便是轻度缺乏也会导致宝宝易感染、生长减慢,还会增加宝宝缺铁性贫血、近视、龋齿的风险。

然而,中国儿童维生素A和D缺乏都较为普遍,相当多的家长又不够重视后期合理的摄入补充,因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在2020年底发布了《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合理的补充维生素AD,每天补充维生素A1500-2000IU、维生素D400-800IU,持续到3岁,2021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D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也给出了同样的建议。所以,宝宝出生后补充维生素AD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合理服用至3岁,维生素AD同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铁和锌缺乏则常出现在宝宝半岁后,及时添加富含铁锌的辅食很关键。缺铁可能会导致贫血,影响宝宝体能和智力的发育,针对宝宝膳食铁来源不足,可按每日1mg/kg元素铁预防性补铁。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应从2-4周龄按每日1-2mg/kg元素铁补铁,直至1周岁。如果宝宝已经确诊为缺铁性贫血,请在正规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的给宝宝补铁治疗。

缺锌会导致食欲下降,影响身高和免疫力的发育,同样不可忽视。宝宝如果长期存在锌缺乏的高危因素,建议小剂量口服元素锌5-10mg/天。

总而言之,维生素A、D、铁、锌缺乏为代表的隐性饥饿并非“嫌富爱贫”,只有合理的安排摄入量、查缺补漏,宝宝才能远离营养不良,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