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伤寒论》,一张“失眠方”傲然夺目!泻火补水,造福今人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每一次,我走进书房,都会扪心自问——中医先贤留下的瑰宝,我了解了多少,学习了多少?
当此际,我就会收起自满的光芒,深深低头,做一个小学生。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一片大海。这片海翻涌的浪花,我永远数不尽,看不完啊!
譬如,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头,就有这么一张治疗失眠的方子。我觉得,它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学、反复学。你来看一下吧——
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其余药物水煎服,阿胶烊化,取药汁冲搅鸡子黄。
这个配伍里头,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来,还是听我给你讲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40岁,姓王,为某外贸公司的高管。有这么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业绩的问题,他一连三个月出现烦躁、焦虑、心急的现象。
白天的时候,他强忍心中的烦乱之火,到了晚上则无法安睡,最多只能熟睡2小时左右。此人看过心理科、神经内科,服了很多药物,宣告无效。
后来,他改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略数,舌红,苔薄黄,眼睛里布满血丝,自觉口干舌燥,遇事容易着急,有时候甚至面对不顺遂的事而心急如焚。尤其是走进办公室、面对工作的时候,心中烦乱之感难以言状。
看到这里,医师点点头,给写了一个配伍——
黄连4.5克,阿胶12克,黄芩6克,炙远志12克,炒白芍12克,焦栀子6克,麦冬12克,首乌藤30克。新鲜鸡蛋黄2枚。水煎诸药成浓汁,然后冲入生鸡蛋黄。搅匀后服用。
患者将信将疑,回去以后照做。尝试2剂之后,发现晚上睡觉在床上不再翻来覆去,可以静卧了。用到第五剂,安然入睡。
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告诉你,医案中患者的问题,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太普遍了。这就是所谓心肾不交。
什么是心肾不交呢?中医讲,肾藏水,心藏火。肾水要上济心火,使得心火不至于过亢;心火要下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两者配合,构成人体相对平和的内环境。
但是,人到中年,40岁以后,肾水逐渐不足,同时受工作、家庭压力的影响,心火逐渐亢盛。肾和心之间这种密切配合的状态被打破。于是就出现了心火炽盛,心神不安,发为失眠。
这类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平时心理压力特别大,工作和家庭负担重,心烦、焦虑、夙夜忧叹,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或者细数,经常觉得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还有些人会腰膝酸软、耳鸣。
我们可以想想,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多?
这个时候怎么办?中医讲,把心火泻下来,把肾水补上去,使得水火既济。这叫做泻火补水,或者叫做“泻南补北”。南者,心火也。北者,肾水也。
具体怎么操作呢?张仲景的黄连阿胶汤,可以胜任。黄连和黄芩去火,阿胶和白芍养阴。鸡子黄安中,上养心,下补肾。
就上头医案来看,医师明显是在黄连阿胶汤配伍的基础上,加入可以养阴的麦冬,去火的栀子、安神的远志,以及助眠的首乌藤。等患者肾水足了,心火降了,睡眠自然就回来了。
你看,这妙不妙?
应该说,你翻遍整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的配伍,都是数一数二的安神助眠方。它对今人的失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就像经方里的一颗傲然夺目的明珠,等待我们挖掘、品味。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时间的朋友借鉴。如果可能,请在专业人士的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我认为,我们当代人很多时候的失眠,都和心肾不相既济有关系。中年人群体中尤为多见。我希望你能仔细品味文说中的道理,认真检视一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