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怎么管理?专家手把手教你!

文 / 医学界神经频道
2019-05-03 02:17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临床上应重视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管理,如神经精神症状(情感淡漠、冲动控制障碍、认知障碍等)以及睡眠障碍等,合理选择药物以改善非运动症状。

2019年3月30日,第六届“TOP聚精汇神赛诺菲中国神经精神疾病高峰会”在青岛圆满召开。下午的帕金森病专场,来自全国顶尖的帕金森病专家齐聚一堂,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作为帕金森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非运动症状是本次会议的讨论热点之一。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刘艺鸣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的王涛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玲教授就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及其临床管理进行了探讨。

帕金森病的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管理新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玲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艺鸣教授

情感淡漠

陈玲教授对比了2018年MDS循证医学新综述[1]和2011年MDS综述[2],对常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神经精神症状的证据等级进行了总结。由于近年来陆续有三项情感淡漠相关的新研究发表,因此2018年MDS综述[1]新增了情感淡漠相关内容。其中,吡贝地尔的有效性定义为“很可能有效”,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定义为“可能有用”(如下图所示)。

另一发表在Lancet Neurology的研究也指出,对于帕金森病情感淡漠的治疗,[3]。陈玲教授介绍了一项为期12周的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试验,其结果显示, 吡贝地尔较安慰剂 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感淡漠和抑郁[4]陈玲教授指出,冲动控制障碍(ICD)是帕金森病患者的一种常见神经精神症状[5]。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增加ICD风险[6],2017年NICE指南建议,如果患者出现ICD,应减少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使用[6]。但陈玲教授也强调,并非所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都有较高的ICD风险,研究显示, 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中,吡贝地尔ICD风险较低[7]。

▌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主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刘艺鸣教授就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病理生理机制、评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伴随生化指标和脑结构的改变[8-9],多种基因型、多条神经递质通路受损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8,10]。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如下图所示)。刘艺鸣教授指出,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是否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还有待进一步探究[11]。胆碱酯酶抑制剂对帕金森病痴呆患者的总体评估能力、认知功能有积极效果[12]。

刘艺鸣教授特别强调,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激动D2/D3受体、阻断α2受体改善认知功能[13],而吡贝地尔是目前唯一同时具有α2受体拮抗作用的选择性D2/D3受体激动剂[13-15]一项在年轻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吡贝地尔明显降低简单反应时间、改善学习记忆能力[16]。另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显示,[17]。此外,与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相比,吡贝地尔 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良好。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临床管理新进展

武汉协和医院 王涛教授

王涛教授指出,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19],睡眠障碍贯穿帕金森病的早中晚期,应尽早积极干预[20-21]吡贝地尔在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22],与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相比,吡贝地尔 嗜睡、睡眠发作风险低[22-23],适用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外,外源性补充褪黑素也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24]陈玲教授对比2018年MDS综述[1]和2011年MDS综述[2]后指出,吡贝地尔治疗睡眠-觉醒障碍的证据等级未发生变化;褪黑素3-5mg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从“需进一步调查”更新为“很可能有用”[1]陈玲教授介绍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25],其结果显示,在左旋多巴的基础上加用吡贝地尔明显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如下图所示)。另有研究显示, 普拉克索、罗匹尼罗换用吡贝地尔后,日间嗜睡显著减轻

总结

临床上应重视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管理,如神经精神症状(情感淡漠、冲动控制障碍、认知障碍等)以及睡眠障碍等,合理选择药物以改善非运动症状。吡贝地尔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基础上,还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情感淡漠、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同时冲动控制障碍风险低,适合患者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1]Seppi K, et al. https://www.movementdisorders.org/MDS-Files1/Resources/PDFs/EBM-NMS-Final-Paper-August-2018.pdf

[2]Seppi K, et al. Mov Disord. 2011 Oct;26 Suppl 3:S42-80.

[3]J Pagonabarrag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5 May;14(5):518-31.

[4]Thobois S, et al. Brain, 2013, 136(Pt 5): 1568-1577.

[5]Weintraub D, et al. Arch Neurol. 2010 May;67(5):589-95.

[6]NICE guideline;Published: 19 July 2017;http://www. nice.org.uk/guidance/ng71

[7]Perez-Lloret S, et al. Clin Neuropharmacol, 2012, 35: 261-265.

[8]Svenningsson P, et al. Lancet Neurol. 2012 Aug;11(8):697-707.

[9]Hong JY, et al. Neurobiol Aging. 2014 Jul;35(7):1739-43.

[10]Narayanan NS, et al. Rev Neurosci. 2013;24(3):267-78.

[11]Abstract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ovement Disorders. Movement Disorders. 2017;32(S2):S1-S627.

[12]Rolinski M,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Mar 14;(3):CD006504.

[13]Millan MJ. Pharmacol Ther. 2010;128(2):229-273.

[14]Kvernmmo T, et al. Clin Ther. 2006;28(8):1065-1078.

[15]Lebrun-frenay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2;184(4):209-214.

[16]Schück S, et al. 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2;16(1):57-65.

[17]Castro-Caldas A, et al. Mov Disord. 2006;21(4):500-509.

[18]Borovac JA. Yale J Biol Med, 2016, 89(1): 37-47.

[19]S Yu, et al. Plos One.2013;8(12):e82824

[20]任敏,等.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2;2(5):243-246

[21]K Suzuki,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2011;2011(2):219056

[22]Lebrun-Frenay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2002;18(4):209-214

[23]Antonini A, et al. CNS Drugs. 2010;24(10):829-841

[24]Medeiros CA, et al. J Neurol. 2007 Apr;254(4):459-64.

[25]程言博, 等.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 15(2): 119-122.

[26]Eggert K,et al. Clin Neuropharmacol, 2014, 37(4): 116-122.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END

SACN.TTL.19.04.3322,有效期至2020年10月

该信息仅作为医学和科研参考,赛诺菲不建议以任何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产品。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