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可能是因为你想太多

文 /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2019-03-18 12:17

失眠症通常是指患者睡眠的时间和或质量不够、并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身体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失眠最大的影响是精神方面,长期失眠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折磨,这会让人慢慢的出现心理、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严重的甚至造成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加重。

长期失眠?可能是因为你想太多

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明天就要考试或者当他(她)刚刚失恋的时候,晚上就很有可能失眠,而当他们考试结束或者逐步摆脱了痛苦情绪的困扰以后,睡眠又逐步恢复正常。

然而,对于一些长期失眠的患者来说,他们未必同意。这些人会说,我现在的情绪很平静,周围没有任何让我感到烦心的事情,我周围的睡眠环境也是很好的,为什么还是天天失眠?其实心理因素同样对他们的睡眠产生着重大影响,只是情况更为复杂。

有调查显示,75%的失眠症患者在他们失眠刚开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应激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中最常见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心理防御机制等。

上述生活事件是造成失眠开始出现的重要原因,但在失眠慢性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对失眠的认识、睡眠行为就起了重要作用。失眠患者尤其是长期失眠的患者,通常对待睡眠有一些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长期性的失眠。

失眠患者一到夜晚就害怕,担心"漫漫长夜如何打发"。越担心越焦虑,结果越睡不着了。

对于睡眠错误认知是主要原因

人们对睡眠有很多错误的认知,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对失眠的焦虑与恐慌,这些错误的认知有社会层面的和心理层面的。

一、长期失眠的患者对待睡眠常有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

1、睡眠是有具体时间的,每天晚上我必须睡足8小时以上。

2、长期失眠会给身体带来巨大伤害,会得绝症,我必须要睡着。

3、又做梦了,我没睡好,今晚不能再做梦了。

4、躺床上很久才睡着,今天没睡够,心情又差了。

5、试图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

6、因为没有“完成”睡眠任务而焦虑担心,结果更加睡不好。

二、这些被误解的真相实际是这样的:

1、虽然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是7-9小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睡足八小时,也不是每天都必须睡足八小时,只要第二天自觉精神良好、精力充沛,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可以;

睡眠质量的高低不简单在于睡眠时间的长短,而主要在于醒后的大脑清醒程度。采用量少质高的睡眠是人们今后睡眠应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会使性格更加开朗和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即使偶尔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身体可以自动调节补回来,并没有什么影响;

2、长期失眠确实会给身体造成伤害,但只要恢复正常睡眠,这些伤害并非不可逆转,可以逐步好转的;

3、做梦是正常的睡眠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一般每晚都要做4~5次。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只有在REM睡眠期做梦并醒来才会回忆起来,多数梦很快会遗忘。

不记得梦并不代表昨晚上没有做梦,记得梦并不代表晚上没有睡好,适当做梦反而有助于大脑休息放松,在儿童时期还有助于大脑发育;

4、只要在半小时内入睡就算正常情况,倒床就睡通常说明此时身体处于缺少睡眠的状态,反而是不健康的。

5、失眠之后,对失眠造成的不适感和低落的情绪过于专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白天的生活和工作,这会增加失眠的焦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错误认知影响下,远离了正常生活,会对失眠的焦虑感更加强烈。所以要学会放开心态,顺其自然。

长期失眠?可能是因为你想太多

如何自我调节呢?

1、学会放松自己

学会放松自己,不妨在睡不着时做一做自我放松操。如平躺在床上,展开四肢,让全身肌肉放松,手脚用力3秒钟后立即放松,如此反复。也可平卧,上肢放于体侧,下肢分开与肩等宽,全身放松,吸气时想象外面的空气从肚脐进入,呼气时想想腹内之气散开,流经四肢从手脚心排出体外。

2、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有失眠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午睡,因为午睡会进一步打乱本来已经紊乱的睡眠规律。此外,过饱或过饥、饮用咖啡和茶等刺激性饮料、抽烟等都不利于睡眠,睡前一定要避免这些。长期熬夜更是要不得,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3、调整情绪

树立信心,加强自信。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失眠不是一种严重疾病,1天或几天少睡几个小时没啥关系,不要将它想象的太严重,认为它对自己的人生会造成多坏的影响,很多朋友失眠几年,也没见他们的生活有多糟有多乱。

逐步改善观念、调整认知,放松心态、顺其自然,越看得重要,越容易失眠,相信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失眠人士的睡眠状况也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对于严重的失眠症一定要给予重视,自我心理调节只是辅助作用,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才是主要办法。

关注更多精神心理问题,请下载好心情APP或关注好心情互联网医院微信公众号,2万名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为您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