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失眠(一)

文 /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8-04-25 07:48

近现代以来,由于生活压力,进而导致失眠人数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医说失眠(一)

失眠的中医概念

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时寐时醒,甚至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难眠。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不得卧”“目不瞑”的论述,认为本病病机为阳盛阴亏,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法。《难经·第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并就老人不寐的病机作了恰当的论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卧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张仲景丰富了《内经》对不寐的临床证候和治法的论述,补充了阴虚火旺及虚劳病虚热烦躁的不寐证,首创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一直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认为其病机“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浊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了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影响心神不安而发生不寐的病机,在服药上提出“日午夜卧服”的观点。《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说明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症因脉治·不得卧》详细描述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症因脉治。

失眠的中医分类

《医宗必读·不得卧》将不寐的病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

《景岳全书·不寐》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情况,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

《证治要诀·不寐》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医说失眠(一)

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是暴受惊恐,亦有禀赋不足,房劳久病或年迈体虚所致。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得安寐。

◇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均可导致失眠。本病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血摄魂;脾藏意,主思,三脏功能失常,最易诱发失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临床可见难以入睡,多梦惊扰;或见胁满、急躁易怒、善叹息之证。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心火扰动神明而见心烦不寐,临床可伴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证;或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心安神,症见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伴随可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缓弱。

◇脾胃不和

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脾胃气机失常,胃气失和,阳浮越于外,以致睡卧不安。临床兼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之证。《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肝胆郁热

肝胆之经有痰热内郁,痰火内盛,上扰心神,而致心烦失眠。临床可见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之证。

◇心虚胆怯

平素心胆虚怯或暴受惊骇,神魂不安,善惊易恐,以致夜不能寐或夜寐不酣。心气虚则神失所养,心神不安;胆气虚,十一脏皆受其损,尤以心为甚,心神不宁而不寐。临床可兼见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多梦易醒等证。

◇久病体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而致肾阴耗伤,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而致心阳独亢,阳不交阴,或久病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气血亏虚而致心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临床可见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健忘、肢倦、神疲。

我们将在下期介绍失眠与脏腑的关系,失眠的危害及治疗原则。

医说失眠(一)

(当归 半夏 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