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复习一下所学的方法,你能治好感冒吗?

文 / 中医肖相如
2020-02-06 23:52
"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在学习时,你发现了教材中的各种“坑”吗?)

中医爱好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医类教材更是如此。)

非医伙伴们:★☆☆☆☆

(内容较为专业,欢迎了解。)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大家对中医寄以厚望,整个中医界都在行动,希望能为控制疫情贡献力量。

情绪高涨之余,大家应冷静地整理一下思路,在开方的时候,我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传染病属于中医的外感病,要用外感病的理论来指导诊治,先看看从教材上学到的关于外感病的理论和方法,能治好最常见的感冒吗?

《你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错》,这也是一篇在我的公众号上发过的旧文,今天重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参考,更希望大家多多讨论。

面对凶险的疫情,当然应该就事论事,先解决治疗方法的问题,可是不关注医学理论的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医学又能凭什么治好病呢?

面对新冠,复习一下所学的方法,你能治好感冒吗?


《你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错》

你学的关于感冒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教材中是这么说的:

《中医基础理论》

风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等。

寒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等。【1】

火(热)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阳性疮痈”等。【2】

《中医诊断学》

寒淫证的证候表现有:“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寒,流清涕,脉浮紧。”【3】

火淫证的证候表现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并认为“火、热、温邪同属一类性质,仅有轻重之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常有火热、温热并称。火、热、温邪为阳邪,其性燔灼急迫,伤津耗气,具有炎上、生风、动血、易致疮疡的特点”;“热邪犯表,卫气失和,故恶寒微发热。” 【4】

《中医内科学》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说感冒要辨风寒风热,“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

【临证备要】中说:“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5】

《中医儿科学》

认为“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感冒的诊断要点第二条是“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症。”

感冒的辨证要点是“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凡恶寒,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或薄白,脉浮紧,指纹红为风寒之证;若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为风热之证。”【6】

1

首先是,这些教材中的逻辑好像不太对。

比如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儿科学》都说,感冒就是感受这个邪气引起来的。

问题是,一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的阳邪”,是怎么导致感冒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这些症状出现的呢?

鼻塞,就是鼻子不通了,这风邪是开泄的,善行数变的,应该是使鼻子更加通畅才对呀?怎么可能使鼻子不通了呢?

这头痛,也是因为不通才痛的呀,感受了开泄而善行数变的风邪,应该是很通的呀,怎么可能形成不通才会出现的头痛呢?

在解释感冒的“风寒束表证”的时候,其“证机概要”说“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这风邪,是开泄的,是善行的,怎么能够外束卫阳、腠理、肺气呢?

再如,说到火热之邪的时候,“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但火淫证却有“微恶风寒”的症状,感冒“风热犯表证”也有“微恶风寒”,“证机概要”给出的解释是“风热犯表,热郁肌腠”。

费解的地方在于,风是阳邪,火热也是阳邪,一个开泄、善行数变,一个燔灼趋上,又是怎么能够“郁”肌腠的呢?

2

其次是,临床上见到的感冒,用教材上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辨清楚的。

比如,其实,在临床上,感受寒邪引起来的寒邪束表证,亦即麻黄汤证,恶寒严重,发热也会很高。

教材所教的方法是,外感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热是发热重,恶寒轻。

那么,恶寒发热都重的是寒还是热?

反之,感受热邪引起来的热邪犯肺证,亦即桑菊饮证或银翘散证,发热并不重,那究竟是热还是寒?

显然,没有人能辨的清楚。

所以《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临证备要】中说:“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这似乎是给出了一个万能的方法,可是,感冒就是有寒热之分的呀,怎么可能寒热不显呢?

细细分析一下这个万能的法子,它其实就是用了辛温散寒作用比较弱的防风、荆芥,清肺热作用比较弱的桑叶、薄荷 —— 本质上就比较轻的解表散寒和清肺热同用,所以这个治法的本质是有寒有热,并不是所谓的“寒热不显”。

但是,这个万能的法子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

感冒必须要辨寒热,辨不清寒热肯定就误治。

根据教材教的法子是肯定辨不清寒热的,那不就肯定是误治吗?这可咋整呢?

于是大家就开始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就是:外感热邪,如果误用辛温散寒,后果很严重;外感寒邪如果误用辛凉解表(其实清肺热的药)后果可能不太严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感冒就都用所谓的辛凉解表吧。

于是,很多本来是一剂药可以治好的感冒被治成了支气管炎、肺炎。

问题的本质是,中医关于外感病初期的理论有错误,然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实质上是漏洞百出的“风热表证”和“辛凉解表法”,弄出了一个无中生有的“风热表证”,正好可以去和“风寒表证”进行辨别。

其实,只要记住,外感寒邪初期特征性的表现是恶寒与发热并见,外感热邪初期的特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的,外感病初期的寒热就辨清楚了。

非要把恶寒说成是外感热邪也有的表现,是外感病初期混乱的根源。

虽然外感热邪初期的病人可以同时见到恶寒,但这个恶寒是兼证,即肺热兼外寒,属于外寒肺热证,不是热邪本身的固有表现,治疗只须辨清楚肺热和外寒的轻重,再根据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治法即可,这样就不会发生误治。

有关外感病初期的问题,我已经进行了反复的论述,具体可参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7】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论文。

面对新冠,复习一下所学的方法,你能治好感冒吗?


参考文献:

【1】孙广仁、郑洪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第207~209页。

【2】同【1】,第211~212页。

【3】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第115页。

【4】同【3】,第117页。

【5】吴勉华、王新月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第69~73页。

【6】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第74~76页。

【7】肖相如等,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