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抗流感 对症才是关键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一般秋冬季节是高发,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其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以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为特征,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流感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心肺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容易感染,可并发肺炎、细菌感染、心衰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中药抗流感 对症是关键
今年世界流感日的主题是“识流感、防流感、治流感”。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发出防控流感倡议书。倡议书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流感每年可导致5%~10%的成年人和20%~30%的儿童发病,全球约有10亿人感染流感。其中重症病例300万~500万,死亡病例29万~65万。倡议书倡导要注重个人防护,患病期间外出佩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出现流感症状后要及时就医,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等。
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或时行疠气(戾气)”,属于古医书籍《伤寒论》记载外感疾病的范畴。“感冒”一词首见于北宋的《仁斋直指方》,原话是“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从中医角度来看,早在《黄帝内经》时期,流感就以“伤寒”为诊断,古人以“伤寒”命名一切外感病。明代医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通过空气、接触,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役。流行性感冒出现间歇热,畏冷与发热反复相续,全身酸痛与《伤寒论》中表述的相似度极高,现代中国发布的流感权威诊疗方案中用于流感治疗的中成药的基础方也源自《伤寒论》。
每年的秋冬季节,全国各大医院门急诊尤其是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量不断刷新纪录。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中药治疗方面共推荐了5个方剂,14种(类)中成药,表明了中药在抗流感中逐渐凸显其独特的优势。
流感发病的症状并非千篇一律,中医药治疗需辨证论治,根据2018年发布的流感防治指南,依据病情分为轻症和重症及恢复期。轻症辨证分为感冒初期的风热犯卫,基本方以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常用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分散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制剂、桑菊感冒类。
儿童可选用小儿抗流感合剂、豉翘清热颗粒等;热毒袭肺证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加减,常用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儿童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咳喘颗粒、羚羊角粉冲服。重症分毒热壅肺和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分别以宣白承气汤和参附汤加减治疗,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等;恢复期主要以气阴两虚、正气未复为主,以沙参麦冬汤加减。
流感防治 重在预防
流感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且重症病例致死性高,严重威胁公共健康,但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古人云“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尤其是老年基础病患者、儿童及孕妇、医务人员等高危重点人群要做好防护与预防,具体来说流感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次为药物预防,包括服用抗病毒药物和中医药等预防治疗手段。此外还有一般性预防,包括注意保暖及个人卫生,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家庭注意通风,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加强体质锻炼,保证休息睡眠充分,饮食清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