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

文 / 丁香妈妈
2019-10-04 16:56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发烧带孩子去看医生,又是安抚宝宝、又是慢慢在队伍中往前挪,好不容易才等到接诊,医生却让娃先去做个血常规,扎个手指。

等几十分钟后,机器会打印出血检结果单(就像下面这样)。

医生对比血检单,结合其他诊断后,多半会说:

「你看这个指标变高,你家孩子的感冒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

本想多问医生两句,下一个患者已经进门,你只好拿着医生开的医嘱去拿药……

看着血检单上的各种「天文符号」,不少家长都会一脸懵,这血检单上写的都是啥?

「病毒感染」是什么?是病毒吗?很严重吗?

「细菌感染」又是啥?会传染吗?

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孩子发烧的诸多疑问,以及血常规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血常规:

协助判断发烧感染原因的辅助手段

孩子感冒发烧,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也有,但比较特殊)。

血常规,是医生用来进行孩子发烧感染类型判断的重要指标。

在密密麻麻的血常规单中,有三个指数的变化是医生比较关注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家族成员比较广大,其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是主要成员之一。

这两类细胞长得不一样,功能也是大不相同。

淋巴细胞:应对病毒的强大防线

我们先来说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身体内一道强大的病毒防线。

病毒进入体内后,会利用自己身躯娇小的天然优势,狡猾地侵入在人体细胞中,进行自我繁殖,不断地繁殖和狂欢,攻城掠地,超级嚣张,直至把宿主细胞破坏。

而淋巴细胞会识别已经成为「行尸走肉」的细胞,一旦嗅出「病毒」的气味,就会立刻集结起来,号召更多的兄弟加入这场战斗。

为了彻底杀死病毒,淋巴细胞能直接把被感染的细胞杀死。

再把暴露出来的狡猾病毒清理走。

中性粒细胞:和细菌战斗的英雄

中性粒细胞,则是对付感染的一名干将,它的宿命的死对头是——细菌。

人体一旦发生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就会前来应战。

细菌不像病毒那么娇小灵活,不能藏身在细胞里,只能把自己直接暴露出来。

一旦细菌进入人体胡作非为,中性粒细胞就开始了军备竞赛,不断扩充军队,和细菌战斗。

说到这里,可以用课代表笔记来总结一下:

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那么孩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只是淋巴细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医生如此费劲去分辨这两种感染是为什么呢?

判断感染类型,慎用抗生素

如果是病毒感染,绝大多数病毒感染是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以自愈,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在造成感冒的类型中,近90%都是病毒感染。

如果是细菌感染的话,中性粒细胞也有弱不抗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抗生素来帮忙了。

怎么去分辨抗生素呢?名字中含有西林、头孢、霉素、硝唑、沙星的药物,起这些名字的绝大多数都是抗生素。

在「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的战斗陷入僵局的时候,一剂抗生素就是天外来兵了,但也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需要用到抗生素。

很多家长会一看就孩子发烧感冒,就给孩子吃来一粒抗生素「压一压」,心想: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只要感冒了就给娃吃药呗,省事儿又方便。

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在判断不明的时候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会造成对肝、肾的损耗,持续滥用抗生素,还会催生出一种可怕的怪物——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指具有多重抗药性的病原体,即使用了很多种抗生素,也无法把它们杀死。

简单来说,感染上了超级细菌,就接近于「无药可医」。

最后需要说的是,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血常规的相关常识,理解医生的诊断,避免擅自用药。

但血常规结果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是医生协助判断的方法。

病毒感染也会后续合并成细菌感染,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例如说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血检单中也会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疾病的诊断,不是只看血常规报告那么简单,还要结合临床的症状。

本文经由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保科王鑫审核

插画:好的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