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文 / 答摩健康
2019-09-14 17:09
"

今天讲体质是怎么影响疾病的演变与治疗的。


体质有阴阳气血津液方面的偏颇,从体质偏差,进展到亚健康,再发展为病症,多半情况下就是体质偏颇程度的增加。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体质是病症的背景底色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慢性病的话,体质经常是病证的背景底色,就好像一幅有人物的画面,里面有我们关注的人物,同时还有背景;病证就像我们当下正在关注的人物,而体质就像画面上的背景。

而且这个背景的色调,跟人物的色调还很相近,就像一群穿着青色衣服的人,站在绿色的群山背景一样,这样就影响着这幅画的画面效应。

举个例子,就像虚寒的病证发生在虚寒体质的背景上。

比如冠心病的基本病理表现是心血瘀阻,而心血瘀阻,有相当比例是有「心阳气虚」的病证前提,如果他一向是寒性体质,那我们可以想想,这种治疗对付的就不仅仅是是病症本身,还包括它的体质背景。你用起药来的选方,或者用药的分量比重,都不太一样了。

当体质背景跟病症的性质一致的时候,你用药的分量,肯定要比纯粹对付病症要重。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当然也有病证的背景跟体质背景不完全一致,这个你就得重叠考虑。

比如,同样是冠心病,现在是心绞痛发作,处在心血瘀阻的病证阶段,但他平时是痰湿体质。这个时候,针对当下的发病机理,就应该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痰湿。

如果是缓解期呢?那么就应该是化痰祛湿为主,兼活血化瘀。

我们再讲讲急性病,比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病邪。

之前我们讲过,不同的体质背景的人容易招来不同的病邪,比如寒底的人容易招来寒邪。这个叫做阳虚体质,加外感风寒。

那么治疗该怎么治呢?既要驱赶外来的风寒,也要补益内在的阳虚,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来温在里之阳,同时从里向外驱赶寒邪;细辛善驱沉寒痼冷,把里寒继续向外驱赶到体表;然后麻黄接力,疏散风寒,把寒邪发散到外面去。

虽然不同体质背景容易招来易感的外邪,但这个不是绝对的,急性病证往往存在变化。

比如正常体质的人,他也可以感受寒邪,那就是纯粹的表寒征,我们就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直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温散外寒就好了。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热性体质外感风寒的表现


热性体质的人能不能外感风寒?可以的!

尽管逻辑上,他们对寒邪的易感性相对低,但还是有外感寒邪的可能。

比如在广东的冬天或者春天,往往日夜的温差比较大,假如白天出去穿衣服穿得不多,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如果气温下降得明显,那么即便是热性体质的人,也有外感风寒的可能。

那这种情况会出现几种可能呢?

第一种,感受的寒邪不重,机体的阳气顶得住,同时还能驱邪外出,这种情况一般不发病。

第二种,感受寒邪比较猛烈,虽然是热性体质,但热的偏颇不大,等于说,寒邪的优势,大于热性体质的优势。

在这里就引出了教材的两个名词,一个是「病势」,就是一个人的势力有多大的那个「势」,另一个叫「质势」。

病势,指的是疾病的猛烈程度与趋向;质势指的是体质偏差的程度跟影响力。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好了,回到刚才的假设,假如感受寒邪的程度大于体质偏热的程度,那么在当时,一般还是发为外感风寒证,只是程度可能不严重。

这个时候即便是用麻黄汤,假如考虑到它是热性体质,那么这个时候的处方用量就可以略略减少,或者干脆不用麻黄桂枝,而用发散风寒力量比较弱的荆芥、防风代替就可以了。

刚才我们讲的是初发病的时候,可能是外感风寒证,但假如这个人是热性体质,如果再发展下去,就容易往「外寒里热」的方向演变。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病证性质的转化


为什么呢?因为热性体质容易促使病证性质的转化,这个在体质学说之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从化」。

什么叫从化呢?就是疾病的性质顺从体质的偏性而转化


我们看看它怎么转化。

首先,寒性收引、热胀冷缩是物理现象,当我们人体受寒的时候,皮毛汗孔就会收紧,本来出汗的作用是散热,当外感风寒没有汗的时候,体内的热能发散不出去,就容易憋在体内,跟原来的热性体质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往热的方向走。

同时寒邪还有另外一个性质——寒性凝滞,容易导致气血不通,当气的流通都不好,也容易憋在局部。别忘了气属阳,当气憋在局部,等于局部的气多了,它也可能产热。

这个时候一般用什么方?这就要看寒热比例了,假如是外寒比较重,里热比较轻,一般是用大青龙汤。

假如再进一步发展,成了里热重,而外寒轻,就用麻杏石甘汤,这个时候的麻黄,是用生麻黄,帮助把表寒发散出去,促进里热向外透发,里面还有清热与透热的生石膏。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假如我们学过《伤寒论》六经病症,一开始多半是太阳病,也就是表寒证,假如往里面传变,就是阳明病,这是里实热证。

假如疾病演变是按照这个传变途径,那我们可以猜想出,这类病人多半是热性体质,而感受了风寒。

或者我们可以作进一步推测,张仲景年代劳动人民居多,常有被动的日晒时间长,所以热性体质比较多,即便是外感风寒,也容易往阳明病的方向发展。


刚才讲的是仲景年代,那么现代人假如得了外感,容易往哪个方向转变呢?

首先,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体力劳动者不算多,每天晒太阳也不多,所以,热性体质没那么多。外感起来,外感风邪跟寒邪的略偏多,这是第一个现象。

第二个,即便一开始是外感风热,表现为一派热象,比如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痰黄、口干这一系列表现,它的猛烈程度通常是高于外感风寒的,所以病人往往是中医、西医都看。

好,假如需要用的抗生素,它是寒凉的。而中医又给你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药,也是寒凉的。

中西药两种寒凉的东西同时上,疾病就已经有了寒化的可能,再加上如果本来就是寒性体质,这个就容易往寒的方向发展了。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外感初期证候比较猛烈,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稠,经过中西医的治疗之后,发热啊、咽喉肿痛、痰黄稠基本消失了。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但是余下咳嗽一直好不了,而且越用抗生素,越用中药清热药,什么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川贝枇杷膏,咳嗽就越严重。

这其实已经从外感风热变成了寒性咳嗽,你还继续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它,当然是越治越重了。


为什么同样是感冒咳嗽,有的人没大碍,有的人却一病不起?

同一邪气不同体质


我们看看这一段,《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

说的是,同样是风邪伤人,为什么会产生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这些不同病症呢?

我们不妨用前面学过的各种体质分类来分析它:

如果是虚寒体质,本就寒,再感风邪,可能就成风寒;

如果是虚热体质,本身有热,如果再敢风邪,可能就成风热;

痰湿体质,若再感了风,可能就成风湿;

气虚体质的人,由于卫气不足,防御功能减退,最怕其性开泄,无孔不入的风,这时会加重风邪的致病程度。

所以,体质不同,即便感受的邪气是一样的,但出现的病证就不完全一样了。


就如《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所说的:「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所以,不同体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就可能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不同。

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热性体质者,受邪后多从阳化热、化燥;寒性体质的人,受邪后多从阴化寒;痰湿体质的人,容易邪从湿化。


不难看出,体质之势在疾病演化过程中实际起的是「斜坡」作用。病势作用于不同倾斜度的体质「斜坡」,就可形成疾病演变的或顺或逆的滚动。

这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了,或加快滚进,这是顺坡而下;或延缓滑进,甚至滚至中途,力竭而往回滚。

再到具体疾病,也与体质有关,前面的每类体质的分析之中,我们也列出过,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发病倾向,容易患不同的病,比如痰湿体质,就容易患血三脂过高、高血压、脂肪肝、痛风这类病,瘀血体质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