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 顺应节气

文 / 医药卫生报
2021-11-16 18:56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白天艳阳高照,夜间清凉干燥,早晚温差大,雨水减少,水分滋润不足,因此,秋燥成为秋季的主要特点。

《黄帝内经》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人体阴阳变化与自然界相应,阳消阴长,受到自然界天气特征的影响,燥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现象。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燥象。人体肺阴易亏、胃肠易燥,如皮肤干燥、口唇干燥、鼻咽干燥、头发失去润泽等。故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以“和”为贵,少辛增酸,滋阴润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白昼阳光尚温暖,夜间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较大,注意添加衣物。老年人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贫乏的状态,极易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甚至使旧病复发(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此,秋季人们应重视养生保健,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弱者。

秋季是是燥邪当令,对应人体肺脏,而肺又“喜润恶燥”,容易损伤肺阴,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便秘等症状,正应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适当进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秋季养生。

起居养生

中医认为,秋三月阴气始起,宜早睡早起。因此,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

《黄帝内经》提出,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万物开始收藏,早卧宜是顺应阳气的早点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尤其是睡眠不好的人,一定要睡好子(晚上11时至凌晨1时)午(11时至13时)觉。子午之时,阴阳交替,最为关键,对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秋季早睡以敛肺气。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季,正好借此以补偿。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收之道”。

睡前六忌:一忌情绪不安定,二忌饮酒、饮茶或咖啡,三忌晚餐吃得过饱,四忌过于疲劳,五忌私欲,六忌噪声干扰。

饮食养生

秋季燥邪当令,酸甘化阴,这个时候要“少辛多酸”,可选择清淡润肺和含酸性的食物,如猕猴桃、苹果、白萝卜、梨、石榴等,以养阴收敛肺气,葱、姜、蒜等辛辣之品要少吃;中药保健适合选用滋阴润燥类,如沙参、麦门冬、百合、玉竹等。

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滋阴,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中医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益胃生津的食物。另外,多吃豆类等食品,少吃油腻厚味之物。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应选择新鲜多汁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秋季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

精神养生

秋季精神养生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即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导致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让自己快乐起来,多和别人交流,平心静气对待每一件事。

精神宜内守,内心要保持平静。天气干燥,人也容易烦躁,这时可适当静坐调息以宁心安神,及时化解烦恼,避免悲伤情绪。

运动养生

不宜久坐,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或萎缩,读书看报的时间也不宜太久,1小时~2小时为佳,多参加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改善体质。不适合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大汗伤阴,养肺阴为首要,适当快走、慢跑、腹式呼吸、打太极拳等运动以增加心肺功能,每天可坚持30分钟左右,可明显缓解“秋乏”的情况。(作者供职于襄城县人民医院)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