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老年人秋季养生有妙招
为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10月14日重阳节当日,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举行系列义诊活动,组织脊柱外科、骨关节与创伤外科中心、神经内科等专家走进平度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干部保健科专家走进海云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妇二科专家团队在院内举行义诊,同时集团离退休工作科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专家们的诊疗服务。
集团举行重阳节系列义诊活动
集团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海慈医疗集团干部保健科主任魏陵博提醒,重阳时节逐渐进入深秋,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因此做好注重养生、养好身体尤为重要。
一、饮食清淡,预防秋燥
适当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百合、银耳、萝卜等。多吃一些酸味的蔬菜水果,如葡萄、苹果、柚子、猕猴桃等,以养肝气。少吃辛味的葱、姜 、蒜、椒等食物。秋季老年人应以平补为主,尽量多吃性平味甘的食物,如玉米、猪肉等。秋天尤其提倡食粥,减轻胃肠道负担,助消化,稀粥里可加上述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二、保持室内湿度,预防皮肤瘙痒
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毛发脱落等症状。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另外由于老年人皮脂分泌少,秋季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以免过频洗澡把皮肤表面上的一层油脂给清除掉,从而破坏皮肤的水油平衡,尽量选择碱性小的沐浴品,以免诱发或加重老年皮肤瘙痒症。
三、早卧早起,适当午睡
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另外,秋季仍然昼长夜短,除了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外,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来补充。午睡不仅能让身体得到休息,还能有效使心血管系统舒缓,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
四、热水泡脚,按摩穴位
古典医学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秋季尤其适合使用中药足浴以促进血液循环,最佳水温在50℃以下,使用较深、底部面积较大的木质桶或搪瓷盆,能让双脚舒服地平放进去,而且最好让水一直浸泡到小腿。泡脚后不要马上睡觉,趁着双脚发热的时候按揉下肢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及时穿好袜子保暖,待全身热度缓缓降低后再入睡效果最好。
五、合理运动,调养肺气
老年人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可在室内做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白天可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以微汗为度,达到保肺强身之效。但也要注意要点,要“动”得健康,“动”得安全。首先,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过于单薄去户外活动,以防着凉。其次,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再次,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六、调畅情志,预防悲秋
重阳节正值深秋之际,日照减少,气温渐降 ,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即所谓的“悲秋”。老年人情绪不畅,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更可怕的是,它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子女要多与父母交流,减少老年人孤独感。金秋时节老年人可约三五好友,登高赏菊,下棋品茗,可达到心旷神怡、提神醒脑,健身祛病的目的。佩戴香囊解郁安神,防疫辟邪。
干部保健科是青岛市中医重点学科,科室以中西医结合防治衰老和老年病为研究方向,是青岛市中西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科室设有41张床位,现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4人,硕士4人。学科带头人魏陵博,为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跟随国医大师薛伯寿、全国名中医专家丁书文、王新陆、吉中强等教授临证学习。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会员,青岛市中西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室治疗老年病注重老年综合评估,具备老年内科多系统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病房形成了心力衰竭(心衰病)、老年肺炎(风温肺热病)、老年消渴病(糖尿病)、虚劳病(恶性肿瘤晚期的缓和医疗)等四个中医优势病种。门诊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心系疾病)、老年衰弱综合征(虚劳)、高血压(眩晕)、失眠(不寐)、糖尿病(消渴)等疾病,形成了中医特色与优势。科室配备了心电监护工作站,无创呼吸机,动态血压、心电、血糖监测仪,中药熏蒸床,中药雾化机,PEM身心诊疗系统等设备,可以开展针刺、艾灸、拔罐、熏蒸、溻渍等特色中医疗法。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论文1篇,学术著作5部,先后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山东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四项,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