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怎样成为血管“良药”?浓茶真能解腻、解酒吗?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茶是唯一一项与吃饱肚子无关,且又让中国人放不下的事情。
中国人离不开茶,据最新统计,中国人人均每年要消耗1.3公斤茶叶,相当于每人每年喝下几百杯的量。茶叶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如此喜欢,除了它独特的香气,更让人放不下的还要数它对身体的有益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物极必反,喝茶虽好,喝多了也不行,反而会伤心脏、毁肾、破坏营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喝茶的“度”(浓度)该如何把握?
喝茶为何不是越浓越好?
茶作为公认的健康饮料,其中的儿茶素、咖啡碱、黄酮醇类等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效。
1、儿茶素可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并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避免血管内壁脂肪沉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有效防止动脉硬化;
2、咖啡碱能强心解痉、扩张血管壁,可预防高血压;
3、黄酮醇类具有抗氧化作用,也可防止血液凝块。
但是,这些有益成分却有着“天使”和“魔鬼”两副面孔。以咖啡碱为例:一般茶叶中还含有2%-5%咖啡碱,一杯淡茶的咖啡碱完全释放出来的浓度、口感都是对身体有益的,而一杯浓茶中的咖啡碱就达到了普通茶的8-10倍左右,含量可达100毫克,此时,过量的咖啡碱可导致神经过度兴奋、失眠;同时还可以引起心跳过快,对患有心动过速、早搏、房颤、冠心病患者尤为不利。
即使是健康人群,也不建议常喝浓茶,因为其中的草酸、鞣酸等物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营养的吸收。
对身体最好的饮茶浓度是多少?
科学家曾做过实验,用普通白开水、1%浓度、3%浓度、7%浓度的茶水分别让500位患者饮用。一段时间之后观察患者的血脂、体重等情况。
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浓度为3%的茶水对血脂及控制体重最有益处。那么3%浓度的茶是什么概念呢?
即约3.5克的茶,加250毫升的开水,浸泡约40秒,将茶水滤出,即可得到浓度大约3%茶水。
如何给自己泡一杯“好”茶?
1、茶量:我们推荐每次投茶的量在3.5克左右,以绿茶为例也就是指尖“一撮”的量,但是如果用经过压缩的茶饼,相同体积的茶,泡出来肯定就浓了。大家饮用时还需要注意不同种类茶叶间的差别。
2、水温:泡茶的茶水一般 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沸水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更容易浸出。
3、冲泡时间:普通红、绿茶,时间以3~5分钟为宜。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茶叶浸泡到所需浓度后,应将茶渣从茶水中分出。一般而言,茶水无法实现分离的茶具,常常是浓茶形成的一大推手。因此,选用带有内胆的茶具更为实用,茶汤到所需浓度后将内胆取出,实现茶水分离。
可能有人会说,偶尔吃的太油腻或者喝了酒是不是就可以喝浓茶解腻、解酒了?
1、 喝浓茶能解腻、促消化吗?
研究发现,咖啡因对消化道的蠕动有微弱的影响,当其达到一定量时,可引起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因此,喝茶容易给人产生解除油腻的感觉。但事实上,如果饭后立即喝茶,不仅无法促进消化,还会导致消化不良,还有可能增加患结石的风险。
2、喝浓茶能解酒吗?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解酒”效果。但事实上,饮酒后,酒精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
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让肾脏更受伤。
此外,酒精+浓茶是对心脏、血管的双重打击,更增加了对心脏的刺激,这对于心脏功能欠佳的人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因此,酒后不宜饮茶,尤其是浓茶。
喝浓茶后出现心慌怎么办?
从专业角度讲,心律失常可由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引起,部分心律失常也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常饮浓茶就属此类。对于经常出现此类症状的人群,除了建议饮茶时在浓度上进行调整之外,最好在日常也能监测一下自己的心电活动,确认自己的心慌是偶发,还是其它情况也会发作?
而且,家庭心电图机/心电监测仪也很方便,不需要跑医院即可得结果,一个小仪器就像一个专业心电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