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41岁的孙思邈,这些奇怪理论你若看懂了,定然长寿

文 / 家庭医学一点号
2021-03-10 19:36

花花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所以自古以来人类便有长生的追求。

很多人在追求长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炼丹求药以至身败名裂,落得迷信的身后名;亦有不少人领略到长生的真谛,延年益寿,活得潇洒自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的《养生住》,道尽了养生一途之真髓。

倘若庄子能在不同的时空下遇见孙思邈,这位道家思想家一定会与药王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毕竟,二者的养生之道极度贴合。

庄子短短几句话,便道尽了养生之真谛。想要活得长久,只需按照庄子的“基本方针”照做即可。人只能活一生,来世不可期,生命也只有一次,若作践自己的身体,这一生便虚度了。正所谓“杀鸡不用宰牛刀”,每一把刀子都有自己的价值,用牛刀去宰鸡杀猪,无疑会让刀子磨损得更快。牛刀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唯有爱惜使用,才能使用得更加长久。

为什么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呢?

假设他拎着一把刀专门挑筋骨多的地方下手,甚至,直接用刀去劈牛的大腿骨,除非这把牛刀是越王勾践剑,否则,肯定用不长久。有些人活着,就是在做拿刀砍牛骨一样的事,糟蹋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寿命亦会像崩刃的牛刀一样变短。

孙思邈深谙其理,所以他才希望人能活得“以无厚入有间”。孙药王这辈子做过的最值得称颂的事,便是阻止人们作践自己的身体。

据记载,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足足活了141岁。可以说,药王以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现了什么叫长生,什么叫养生。他的出身并不尊贵,早年为了求生曾遁入道门,四处云游。孙思邈十分崇尚老庄的学说,以此为做人处事的准绳。

在《本草纲目》诞生的一千年前,孙思邈就有心将天下草药收录进自己的医书之中,为后人做些什么。当时的他云游于秦岭一带,为贫苦的百姓免费行医。在此期间,他积累了大量行医用药的经验。在他行医的这十几年里,孙思邈逐渐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神医。

随着孙思邈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他的经验也愈发丰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创新,他逐渐摸索出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医道,《千金要方》应运而生。在这部收录了数百个良方的传世之作中,孙思邈向世人传授了阻止疾病复发的养生之道,并分析了疾病复发的原因: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

不减滋味,说的就是口味重,吃饭时喜欢下猛料。这样虽然可以让食物有滋有味,但辛辣的口味对人的身体并无好处,且丰富的滋味容易让人贪食。正所谓“病从口入”,不注重嘴上的养生,疾病便会不请自来。除此之外,不节喜怒同样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人是一种情绪丰富的高级动物,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肆意喜怒哀乐,则会使身体紊乱。

《唐新本草》的问世,将孙思邈彻底捧上神坛。

当时的孙思邈在秦岭出了名,朝廷听闻有这样一位传奇的神医,立即派人将他请到皇宫中担任御医,并让他主持编撰一部医书,为后世医者带来参考。值此之际,孙思邈将自己对奇异药材的药性分析、见闻均收录进《唐新本草》里。可以说,孙思邈就是跨时代的神农氏,他为当时的医学界提供了数百种未普及的中草药及应用范围。

来到朝堂上的孙思邈,并没有被陡然拔高的地位迷失心智,而是仍保持着一副济世救人的热心肠。他看到同朝为官的大臣有不少都已是古稀老人,他们上朝时腿脚不利落,连走上台阶都很困难。一些大臣患有风湿、腰椎病等关节疾病,在朝拜时往往会痛的龇牙咧嘴。孙思邈以《唐新本草》中的太乙山黑膏,治好了那些患有关节顽疾的大臣,让他们变得轻手利脚,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时人以此为佳话,这部《唐新本草》亦被皇宫刊印出版。

或许是因为朝堂上的生活不利于养生,孙思邈在完成了国家药典的编撰后,便请辞回到大自然中,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在孙思邈的晚年,又收集了八百多种医书中未曾收录的药物,将它们编入《千金翼方》中,进一步完善了这部医学经典。

现代人口中的《千金方》,实则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并称。很多人认为,之所以这部医书被称作“千金方”,是因为这里收录的每一份药方都价值千金,实则不然。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比金钱更加贵重,千金难买,所以拯救生命的药方自然是“千金方”。

实际上,除了医学领域的建树之外,孙思邈的人格魅力同样可圈可点。

李世民当政期间,孙思邈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当时的孙思邈游历到长安附近,正好赶上长孙皇后身染重疾。平日里孙思邈行医救人,拯救了无数苦难百姓,他听说长孙皇后不但有着母仪天下的仪态,还是千载难逢的贤惠女人,所以他二话没说来到皇宫,帮长孙皇后看病。

李唐宗室向来尊崇道教,以老庄之学为经典,且奉老子为先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与孙思邈算是“师出同门”。李世民见到孙思邈的那一刻,不由得被眼前老人的仪态震惊了。只见当时的孙思邈虽穿着简单的布衣,但他的身体康健,头发乌黑,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就像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样。李世民颇为感慨,说道:

“所以说道教才是值得尊崇的,谁能想到这世间竟真的有广成子一般的神仙人物呢?”

不过,虽说孙思邈被李世民誉为老神仙,但在那个男女大防的年代,即便是老神仙也没权利碰长孙皇后的身体。行医的关键在于“望闻问切”,若不进行诊脉,长孙皇后的病情便无法确诊,自然不能下药。这该怎么办?于是,孙思邈便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一样,用三根红线为长孙皇后悬丝诊脉,及时判断了长孙皇后的病情。

孙思邈果真是在世华佗,他仅下了几剂药,便将令太医束手无措的长孙皇后治好。李世民大喜过望,想留孙思邈在宫里担任医官。然而,孙思邈志不在此,他连赏赐都没有收下,便离开皇宫继续做他的闲云野鹤了。再后来,他虽然几次来到皇宫担任御医,还主持编撰了《唐新本草》,但他的志向却仍不在仕途上。

孙思邈认为,权力场上的物欲、权欲,是养生之道的大忌。唯有远离这些外来干扰,安然正静,才能活得更加长久。说起来,孙思邈倘若出仕,估计也能成为显赫一时的养生学家。不过,若他在尘世中逗留得太久,本身的养生之道就无法坚持下去,多半会像时人一样,活出个“平均寿命”。若药王无法长寿,他的学说亦不会得到重视,今天的我们便很难看到《千金方》和《唐新本草》了。

除了超脱物外的志向之外,孙思邈还曾行走于禁毒的最前沿。

魏晋时期,曾出现一种用于治愈伤寒症的“五石散”。这种药是由五种矿石提炼而成的,它能让人的身体迅速发热,有助于治疗伤寒。不过,这种药物的副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它在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同时,还会让人的多巴胺分泌旺盛,变得亢奋,甚至还会引发幻觉。魏晋南北朝的狂士们以服用五石散为乐,沉湎于幻境之中。据说竹林七贤,便是五石散成瘾者,每个都是嗑药的“瘾君子”。

毒品的危害显而易见,虽然,五石散控制了伤寒症的蔓延,但五石散成瘾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像前文中庄子所说的那样,服用五石散,便是在用牛刀砍骨头,以消耗生命潜能的方式换取一时间的快乐。这种做法无疑对身体有巨大的危害,可时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将它当成羽化登仙的仙丹来服用。

五石散究竟会不会造成毒品一样的危害,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的药方中我们就能看出此物绝非可常食之药。或许孙思邈目睹了太多因五石散而导致的人生悲剧,所以他在临终前嘱托弟子,希望他们能帮自己删改医书中五石散的配方,防止它继续遗祸人间。可惜的是,五石散的药方虽然被销毁,但与之类似的丹砂之方仍在。

到了明朝,泰昌帝因红丸而暴毙;

清末鸦片流毒人间,这些都印证了孙思邈的先见之明。

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州区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宪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