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时节,仲冬气交!阳气闭藏时,食补4样,温藏3则,养护阳气
大雪,昼短阴盛,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仲冬拉开帷幕。即使不见纷飞雪花,世间万物却也离不开一个“寒”字。风卷水凝,瑞雪银床,天地之气闭藏,阴寒即将达到顶点,阳气正将蠢蠢欲动。
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雪,顾名思义,至此雪盛也。在这阴阳交转的15日内:初候“鹖鴠不鸣”,寒鸣因冰封而难鸣;二候“虎始交”,老虎因阳萌而出动;三候“荔挺出”,兰草倒也抽出新芽。
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自古,人们便将节气之天地自然变化融入食养居所与民俗文化当中,绵延千年,和谐共处。
到了大雪,民间家家户户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腌起肉来,用盐、花椒、八角、桂皮等佐料腌渍,既防变质又能增香,以便储存冬粮,安然过寒冬,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雪民俗,北方自是赏冰玩雪,以冰糖葫芦为吃食,饶有兴趣;而江南地区对于节气的仪式感更为浓郁。旧时,走在金陵的街头,便闻见清香醉人的萝卜园子;而温州的小巷间,孩子们也在走街串巷地寻觅兑糖儿。
循节气而食,食时令之酿。积雪成阴,人体内部正处阳气内收的封藏时期,是蕴蓄温润、冬令温补、抵御严寒的好时节。
1、饮红薯粥
冬令养护,宜食粥养胃。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天冷风大,石磙抵门,红黏即为红薯。
《本草纲目》记载道,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功,红薯熬至黏稠,香甜软糯,既健脾养胃,有促进肠胃消化,是冬令的养护佳品。
2、吃雪菜汤
大雪时节,正值雪菜上市,雪菜因其叶遇寒变深红,又名雪里蕻(雪里红)。其味甘、辛,性温,有开胃消食、温中利气、提神醒脑之功。
南北各地常腌制雪菜以便于储存,而雪菜亦可煮汤饮用,因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更适合年老体弱、便秘人群食用。
3、食肉温补
北吃牛羊,南食鱼鸭。南北气候不同,饮食自有差异。长江以南常食鸡、鱼、鸭等以温补;而北方早已天寒地冻,是牛、羊等性温热之品更宜御寒。而肉食性偏燥,可与萝卜、山药、枸杞等甘润食物配伍,以缓和其燥性。
冬令主黑,黑豆入肾,适合与羊肉搭配,再加入枸杞、生姜相配伍煮黑豆羊肉汤,以温肾固阳、暖身御寒。然而热性体质、阴虚火旺、大便干结等人群不宜食用。
4、萝卜畅通
冬令进补,更要清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在食用牛、羊肉等性热之品时,最适合搭配的就是萝卜,食以肉炖萝卜,既能补阳温脏,又可通畅经络、气血,防燥伤阴,适合脾肾虚弱的人群食用。
此外,冬令食补当以补阳散寒为主,饮食注意去寒就温、防燥滋阴,多食山药、红枣、枸杞、南瓜、板栗等温热甘润之品,少食性味辛烈的燥热之品。
大雪的起居养护冬日送暖,自当去寒就温。大雪至冬至的15日,是阳气闭藏的最后时间。此时养生重在一个“藏”字,闭藏阳气,不发动外,充实于内,为“冬至一阳生”做好万全的准备。
1、早卧晚起
冬属阴,主收藏,起居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收敛神气,养护阳气。待到阳光照耀时再起床活动,以免扰动体内阳气。
冬宜早睡,则避免熬夜,以免阳气肃杀。一般建议22点前入睡,以休养身心,养护血与神气。
2、保暖头足
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汇聚之地,冬日护头至关重要。尤以出门之时,需要戴帽子和围脖,减少头部散热,以预防风寒邪气的侵袭,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寒从脚起,每日睡前可以热水泡脚,以温养阳气,缓解阳虚引起的肢寒怕冷等症状。
3、减少洗澡
冬季气温偏低,不可骤然变热,自也不必日日洗澡,且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因汗出过多损耗阴液伤及阳气,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此点。
仲冬时令,玉树琼枝,天寒木枯。敛藏蛰伏,大雪压青松,亦是孕育新生。四时循环往复,万物轮回运转间,彰显着自然的智慧与奥义。养生的必修课,终要归结于温暖的意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