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疾病地图”!快对照自检
虽说不可“以貌取人”,但一些内在疾病,真的会在脸上有所体现,脸上有张“疾病地图”,哪里生病了,细心留意,它会告诉你。
看脸色
亚洲人健康标准是:红黄隐显,明润而有光泽,而以下四种脸色则需调理。
1
脸色发白:气血不足
脸色发白多为气血不足、体质差的表现。建议多做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确保氧分供应充足,另外体寒者还需注意保暖。
2
脸色发青:气血不畅
面色发青与寒症、痛症和肝病有关,由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如果是心脏疾病,表示血液中缺氧,需要改善心能,应及时就医。
3
脸色异红:火气大或心脏问题
健康的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健康的红,就像潮水一样,比如,有人会在下午时脸色发红。
如果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证;而两颧绯红,可能是虚热。
此外,长期面色发红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问题,需及时去院检查治疗。
4
脸色蜡黄:脾虚
脸色发黄多因脾气虚弱或皮肤缺少气血充养所致。此外,肝胆病人也会脸色发黄,甚至是蜡黄色,应及时就医。
看皮肤
1
面部浮肿:可能心肾有问题
一般健康人在早晨醒后也可能出现轻度浮肿,但起床活动后浮肿现象应在20分钟内彻底消失。
如在清醒后,头面部仍有明显浮肿,特别是眼睑浮肿,提示患者有心脏病或肾病。
2
老年斑突然爆发:当心肿瘤
一般老人在50岁以上出现老年斑。老年斑出现,往往是开始衰老的征兆。
但并不是每位老人都会长老年斑,只有高血压、高血脂、有动脉硬化的老人容易出现。预防老年斑出现,关键是要控好血脂。
如果短时间内皮肤上出现较多老年斑,且颜色突然变深,并伴有瘙痒、疼痛,或表面变得粗糙不平,甚至溃烂出血,有可能是癌变的信号,此时应尽快看医生。
3
蜘蛛痣多发:查查肝
蜘蛛痣多发生在颈部面部、上胸部、肩部等,它的形成可能和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因此也可能见于健康人群,比如6~10岁的儿童和年轻女性。
不过,健康人有蜘蛛痣并不多见,更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
这些疾病会导致肝功能损害,从而使得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引发蜘蛛痣。
看眼睛
1
眼球有老年环:查查血脂
老人照镜子会发现黑眼珠周围出现了一圈白环,就如同日环食一样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角膜老化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即使出现了角膜老年环也不会痛痒,视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唯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关注一下血脂的高低,及早对血脂进行控制。
2
眼珠变黄:当心肝病
人类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层,叫结膜。在长期受到紫外线、粉尘等污染之后,就产生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结膜色素沉着现象,因而,也就有了“人老珠黄”一说。
而在临床上,造成眼白发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患有黄疸型的肝炎,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定体内的肝脏是否发生病变。
3
结膜多次出血:先查血压
便秘、剧烈咳嗽、呕吐、打喷嚏、抬重物、用力揉眼睛等均可引起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自发性结膜下出血。
此外眼部手术、外伤、严重的结膜炎也会出现结膜下出血,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过敏性紫癜等也可发生结膜下出血。
4
眼球外凸:当心甲亢
甲亢是20~40岁女性常见内分泌疾病,“突眼”是本病的重要症状之一。
5
眼睑有黄瘤:查查血脂
眼睑表面出现黄色的斑块,可能是你血脂出了问题。
血脂升高对血管危害大,可以导致粥样硬化、血管病、心脏病、胰腺炎等多种疾病,如果出现黄瘤千万别忽视。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
看嘴唇
1
嘴唇发紫:可能存在内脏疾病
嘴唇发紫学名叫紫绀,是血液里氧饱和度下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先心病等都会出现紫绀样的损害。
如果是常年嘴唇发紫,要警惕是否内脏有疾病。
附:
面诊口诀
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知色克,可万全。
版权声明: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2、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