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百病找!中医一碗汤,补脾益气,脾胃一调百病安
一到秋天,很多人的脾胃就开始闹腾了。有些人稍微吃点不对的东西,生冷油腻等就会腹痛,还大便溏稀不成型,人也消瘦、怎么吃都长不胖。去检查西医也检查不出来什么问题,其实这就是中医说的脾虚了。
也有些人,总觉得有口气提不上,心口那感觉突然掉下去了,呼的一下,很不舒服,总是要大口喘气才会舒服一些,再去仔细检查,可能还会出现子宫下垂、胃下垂、脱肛、眼睑下垂等。
咱们经常看到老人的眼皮都耷拉下来,一些明星的苹果肌也下垂,这些都是因为长期气虚、中气下陷的原因。
在中医当中脾胃具有非常不一般的作用,大家熟知的它们对饮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这种作用脾叫做运化,胃叫做受纳,两者配合对保持机体正常运转有着关键的作用,被称为“后天之本”。
不过除了这个比较常见的以外,脾和胃居于人体中焦,所以脾胃之气又被叫做“中气”,脾胃气虚又叫中气不足,说到这很多人就想起来了,原来中气是这个意思!但是,中气的作用远超出你的想象。
“气”与血相对,养生先养脾如何理解“气”,详细解释见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一讲。先说“中”。中者,相对于“外”。中医分人体为中外。“外”指皮毛、肌肤、躯壳、四肢、感官等;“中”就是体内的一切脏腑。于是,一切脏腑之气虚,用补中益气法都应该有效。
所以,后世中医把“中”的含义特化,即指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医称为脾胃。
《黄帝内经》里说:“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这里的“思”是思虑、思考的意思,思虑过度,就会伤害到脾。正常的思考、工作和学习,属于“思”的正常范畴,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但是过度的“思”,则会导致身体的失衡,对健康是不利的。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元气就能得到滋养而充实,身体才会健康。因此,古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即一个人如果脾胃不好,阳气就会不足,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中医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最初创立这个方子是为了补益中气、治疗气虚发热的。但是由于中气还有很好的“运化”和“升举”作用,所以对于脾胃虚虚弱出现的食欲不振、饮食消化不佳、身体困倦、少气懒、面色㿠白、大便稀薄、脉象虚软等证候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对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病症和久泻、久痢、崩漏等脾不升清的病症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又名“医王汤”,在十大名方中独具特色。它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说起这个方子的好处,只怕一本书都讲不完。
“补中益气”四个字中,“补”和“益气”的含义很清楚,就是补益正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正气不足,都可治以补中益气法。此所以补中益气能治百病之一。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互生的,机体在气虚的同时,也会出现血虚。因为补气要用甘温之药,所以补血药也不能选用寒凉和滋补药。
补中益气汤,顾名思义,本方是补中气、补脾胃之气的药物。为何有提补中气的效果呢?来看一下它的组成吧。
方子由15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等药物组成。
以性味甘温,能入脾肺的黄芪作为君药,从而补益中气、固敛表气,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
而配伍补益元气、健运脾胃的人参和补脾和中的甘草,这两味药作为臣药,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补益一身之气;
用健脾益气的白术,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使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得以正常工作;
气血同源,气虚日久必当有血虚并见,所以用补血的当归,使得气血并补气有所依;
还用理气和胃的陈皮,使补益气血但不黏滞,白术、当归、陈皮三药为佐药,对于气虚兼见的血虚、血瘀、气滞等一并调理;
最后升麻、柴胡,这两味药都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劳倦得之,不仅可补中益气,又可提升下陷之气,对于中气不足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中益气作用是良好的调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均,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等。
补中益气属脾胃补益药物,空腹或饭前服用最好,进食的同时服用也可以。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