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文 / 屈远志
2019-07-19 12:00
"

冬起欲迟,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闲居杂录》

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 中国最大的两派哲学是儒家与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强调国家社会的利益比个人优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强调独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并强调个人的成就比国家社会更重要。 所谓 “个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虽然截至目前,长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两千年来,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径上, 也有许多意料中与意料外的收获,而他们的养生之道,也颇有值得今人借镜之处。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之道

清静恬淡

谚云“当了皇帝想成仙”,这句俗谚典出黄帝;据明人李明刊《列仙全传》描写黄帝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攀龙《列仙全传》卷一里说,黄帝在位十九年时,听人说崆峒山石室中,有个仙人名叫广成子,乃轩辕时候人。

黄帝便亲自造访崆峒山,拜见广成子,向他请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养生诀” 。 广成子说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俾尔思虑营营,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智多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 ”

广成子这一席话,可用“清静恬淡” 四个字来概括,后世养生家无不奉为圭臬。

像晋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论仙” 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 ”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葛洪在《神仙传》卷十里,介绍三国时代的仙人封衡时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气勿过虚;去肥浓,节酸碱, 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事,则几于道矣。 ”

唐人孙思邈《方书》里也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诀了。 ” 较诸葛洪更为言简意赅。

“四少” 何以能长保身体健康,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曾有所解释:“今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乐事,不知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养生论,是从个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静恬淡的生活习惯,一直到今天,仍为大多数爱惜身体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打坐影像图


胎息炼气

“多食则气滞” , 说明了腹中长存清气, 是长生的秘诀之一;所以道家养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长存清气的呼吸法,称作“胎息” 或“吐纳” 。

清气来自清晨时的东方, 所以练习吐纳之术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东方做深呼吸,把新鲜空气吸入肺里。

吐纳术的神效,在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十中,有段传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坠深涧者,无出路,饥饿欲死。 左右见龟蛇甚多,朝暮引颈向东方,人因伏地学之,遂不饥,体殊轻便,能登岩岸。 经数年后,竦身举臂,遂超出涧上,即得还家。 颜色悦怿, 颇更黠慧胜故。 还食谷,啖滋味,百余日中复本质。 ”

张华举这个例子,认为只要练习吐纳之术,不但可以辟谷(不食不饥),还有颜色悦怿、体殊轻便的神效哩。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练气打坐

佛教传入中土后,道家的胎息吐纳术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结合为一,于是后世的长生家,用打坐来调节呼吸,达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盘腿端坐,散盘亦可,垂足亦可,甚至于躺着 亦可,只要顺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适,这也说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于调息和涤尽思虑。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打坐调息的养生之道颇有研究,他有一篇“修养”(见《苏东坡全集》卷一)说: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势在必行,有犯无恕。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 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 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减,自然明悟……”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是借着身如木偶和数呼吸来约束杂念,最后达到心无障碍、与虚空等的境界,于是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被贬谪到南方瘴疠之乡,随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岭南,只有他安然地熬过这段艰困的岁月,活着回乡,这是他研究并且身体力行打坐调息养生之道的结果吧。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孔子坐而论道

但是苏东坡对如何调息、如何呼吸,说得仍不够详细,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中,对此曾有补充说明;这段文字题作“胎息” :

东坡云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虽有微暖,养下丹田,此一于迂,决非延世之术。

这段话是说胎息时如果任气出入,似与平常呼吸无异,不会有养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气也不会自动留在体内,若强闭不出,顶多吸个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满而往外冲了,都不是延世养生之道,打坐调息时,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古人对养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调气第五篇,反复寻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间。 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

此一段要诀,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 端鸿毛不动’,初学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闭息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重烦,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

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真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不免微呼,但任其气氤氲缥缈,微微自出,尽气平,则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觉其极微动,则又加意则勒之,以不动为度。 虽云‘则勒’ ,国然终不闭,至数百息,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流通上下,相灌的输而生理备矣……”

这是说打坐调息时,呼吸要轻微,轻微到连鼻端粘着的鸿毛也不被吹动。

呼吸要轻微,就得拖慢拖长。 近代的养生家以为用深长而细微的呼吸,使身心调适,可以调整血压,刺激心脏与肺部活 动,达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导引按摩图

导引按摩

除了清静恬淡和胎息练气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还有 “导引”健身术,也就是今人所习称的“健康操” 。

宋人张君房辑录的道教经典《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是无名氏所撰的《养性延命录》,里面有一则“导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齿”、“咽唾” 、“握固”、“吐纳” 和各种姿势的体操:

“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漏唾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极三。 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 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充善。 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眦。 令人目明……”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前引《癸辛杂识》前集里,也引述了张安道“养生诀” 说:

“每日以子时后,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 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则徐徐出气,候出息匀调,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下,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下丹田中,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中,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 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头百余,梳散发而卧,熟寝至明。 ”

这一套导引之术,据周密说颇为有效:“其法至简易,惟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试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道家养生人物

这一套健身术在清朝时发展成“十二段锦” ,据清竹柏山房《闲居杂录》上说:“十二段锦”:

  • 一、叩齿,齿为筋骨之余,常宜叩击,使筋骨活动,身神清爽,每次叩击三十六数。
  • 二、咽津, 将舌抵上颚,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汩然有声,使灵液灌溉五脏,则火自降矣,咽数以多为妙。
  • 三、浴面部,将两手自相摩热,覆面擦之,自颈及发际,如浴面之状。 四、鸣天鼓,双手掩耳,以指头弹脑后两骨二十四次,其声壮盛为佳。
  • 五、运膏肓穴此穴在肩上背心两旁药石针灸不到之处, 常时两肩扭转七次,能散一身诸病。
  • 六、托天,将两手握拳,以鼻收气,运至泥丸(两眉间),即向天擎起,随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 七、左右开弓,要闭气,将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弓状,两眼稍垂,右手左手各行三次,泄三焦之火。
  • 八、擦丹田,将左手托肾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后,将左手换转,如前法行。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导引按摩图


  • 九、摩内肾穴,要闭气, 将两手擦热,向背后擦肾经命门各三十六次。
  • 十、擦涌泉穴,用左手抱住左脚,右手擦左脚心三十六次,换转右脚如前行。
  • 十一、摩夹脊穴,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统一身之血脉,运之大有益。
  • 十二、洒,腿足不运,则血气不和,行动不能爽健,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洒七次后,换右足立定如前行。 右法十二段,每朝早起坐床行一次,临卧时行一次,日间稍暇,便可为 之 。

明人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七“颐真” 里有更简要的说法: “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炼,手宜在面,此为修 昆仑之法。 ” 记忆力不好的人,照样可以常葆青春健康。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睡眠之道

睡眠占据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可想而知。 怎样睡眠才合乎健康养生之道呢?

明人周履靖所编,谈延年益寿常葆健康之道的《益灵单》里,曾有一则专论“寝息” 说:

“春夏晚卧早起,秋冬晚起早眠,春夏卧东首,秋冬卧西首,卧床欲高三尺, 夏不取极凉,冬不取极热, 夜寒濯足,勿露,勿眠卧讴唱,勿卧留灯烛,勿昼卧,勿坐卧当风,勿卧湿处,勿卧发言语,勿夜说梦,枕不欲高,睡宜侧卧屈膝,觉宜舒展,夜半不可不睡,睡宜握固,睡勿掩心,睡觉勿饮冷水……”

这段记载在今日看来, 绝大部分仍是合情合理值得遵行的。

古人是怎么养生的?练气、按摩、睡眠


此外,睡觉之时头宜冷、脚宜暖,也就是被子盖脚不盖头;《昨非庵日纂》里说:

“有人见三叟,年各百余,锄禾莠,拜问何以得此? 上叟曰:室内姬粗丑,二叟曰:量腹接所受,下叟曰:暮卧不覆首,要哉言也。 ”

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里有一则“禀赋不同” 也说:

“昔人以夜卧不覆首为致寿之原,取其夜气之不郁蒸;又有百病从脚起之说,盖涌泉穴与心相通,风最易入,故养生家皆慎之……”

古人的解释也许有所偏差,但原则大体是不错的。

《闲居杂录》上还说:“冬起欲迟,夏起欲早,春睡欲足,午睡欲少。 ” 只可惜工商业社会里的人,生活紧张忙碌,每天按时打卡,就不能按四季任意调节起床的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