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养生治病的奇书,读完了,弄懂了,你就不会生病了!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黄帝内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对于日益推崇健康的国人来说,养生自然越来越重要了。《黄帝内经》是这样一本书:它让我们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养生,并逐渐深入,进而正确对待养生和健康。
不过,很多人认为《黄帝内经》太精深,普通人看起来有难度。
这是事实,因为它问世的时间太早,所以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借用其中的诸多有效妙方,针对现代生活的弊端进行自我疗治,也是非常可行的。
《黄帝内经》中的诸多理论都是有益身心的,尤其是经络理论,几乎没有副作用,比起“是药三分毒”的药物来说,其优点很明显。
养生需要的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是一种精神与智慧。寻找最好的方法,变古法为今日所用,才是养生人应有的态度。
其实,《黄帝内经》并没有大家所传的那么难以理解,特别是当白话文普及之后,对此书的翻译层出不穷,自然也就更容易解读了。不过,研读原本时,那种细细斟酌、小心求证的探索过程,那份对养生的敬畏之心,本身也是一种养生。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纷纷捧起这本书看,有的人说:“在仔细阅读《黄帝内经》时,感觉内心变得安静了。”这种感觉对养生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助益吗?
《黄帝内经》这样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到九州,小到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是与气相通的;而气衍生五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我们总是违背这种规律,就会损害到自己的寿命。
我们日常所说的“怒伤肝、忧伤脾、喜伤心”等理论正是源于此。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顺应人体的阳气,调节情志以养生,避免因外物的扰动而大喜大悲,使内心纷乱不宁。看书使内心开始变得安静,也就开始了我们养生的第一步:不扰其气。
应该说,在养生这个问题上,《黄帝内经》的作者要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清醒,他不但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存现状,而且深刻地体味到了每个时代的人应有的生活态度。这也是《黄帝内经》时至今日依旧适用的原因。不信,可以看一下《黄帝内经》中对养生的部分阐释,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养生方法。
一、动静相宜一个人想要养生,始终保持静止是不可行的,适度地运动才能让人从中受益。这是现代人普遍认同的原则。《黄帝内经》早已总结了“形神合一”之说。这种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长寿就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合二为一,才能达到养生的目标。这种理论与我们今天的劳逸结合是多么一致,而这个方法又是多少人一直遵循的养生之法!
二、四时有别养生与天气是分不开的,一天24小时,一月30天,一年四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养生的方法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时下盛行的冬病夏治也是源于此的。
这种理论早已被《黄帝内经》提及并研究:“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就是顺应自然、顺应四季的养生原则,是依据气候、时间、季节的养生方法总论,也是更符合人体五脏与天地五行的养生大规律。
三、防胜于治现代人总在谈论养生,那么什么是养生呢?养生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对此,现代医学界已经形成了共识。《黄帝内经》也早已谈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告诉我们治病不如防病,养生注重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养,临渴凿井并不是养生的好态度。
当然,《黄帝内经》远不止以上几点养生的理论与看法,它更多地强调的是自我的调养,是小病自治的手法,以及在心、念、体、行等各方面从里到外的休养生息……可说面面俱到。
这种以健康为根本的人文之道才是真正的养生大道,也是我们在未病时,应该悉心了解并细心研讨的养生之源。
我是中医老刘,专注分享中医知识,
记得点赞、转发、关注!
健康问题可评论留言,尽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