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好的人,越不容易快乐?
01
生活中,我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一个人越是单纯、善良、好说话、替别人考虑,就越不容易快乐。
这个快乐指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不仅仅是否爱笑。
有的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很爱笑,但不代表他们真的开心,笑和发自内心的快乐还是有区别的。
十几年前,我在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让我触动很深。
“这么多年,我见你真伤心过,没见你真开心过。”
这句话真的很形象地展现了那些善良的,类似电影《芳华》里刘峰式的好人们在生活里的一种状态:
他们真的很有亲和力,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但你也真的很少看见他们发自内心地开心过。
02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好是以阉割自身欲望为代价的。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人们不自觉地对欲望会有一种偏见。似乎一个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像犯了某种罪一样,会感觉难以启齿,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羞耻感。
比如有人特别不习惯麻烦别人,觉得因为自己的事,请别人帮忙会有内疚感,会感觉特别不好意思。
我们总是下意识的认为,需求和欲望是一种带有原罪色彩的东西,要去克制。
所以,我们的文化氛围更崇尚的是无欲无求,觉得这才是一个人更高的境界,无欲则刚。
03
为什么越好的人反而越不容易快乐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欲望。
他们对别人太好的另一面,就是对自己太不好。
越好的人越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即使是很正常的需求,他们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经常把别人的需求看的比自己更重要,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本能的先满足别人,然后才是满足自己。
当一个人总是压抑和忽略自己的需求时,在用进废退效应的作用下,外在的事物对自己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弱。
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一个人会失去感受和体验外在世界的能力。
当你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时,自身的活力就会消失,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这时,一个人就会进入到一种很可怕的状态:快感丧失。
快感丧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没有自发的动力了,这不但有害,而且极其危险。
那些重度抑郁症的人,经历到的就是这种状态。
吃饭,工作,睡觉,出去玩,与人交往,这些原本想都不用想,凭本能就可以做的事情突然都不能做了,即使尝试着去做也会感到很吃力。
这就是没有活力之后的结果,非常痛苦。
04
怎么办呢?
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如果你想活的更快乐一点,一定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对别人的好,七八分就好。不自私,但也不无私。
不自私是说,不把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也就是不作恶;而不无私是说,不压抑自己的需要,不把别人的需要看的比自己更重要,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
生活是它有自己的法则的,这个法则很简单,那就是:
你越关注什么,就越容易得到什么;
你越忽视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
一个善良的好人关注的是什么呢?
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换句话,就是尽可能让身边的人开心。
朋友心情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对方开心一点,所以可能花一整晚的时间听对方倒苦水;同事工作遇到难处时,你觉得自己需要去帮别人一把,于是可能花半天时间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身边的人确实会比较开心,于是,你就容易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的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理性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当你把很多时间都花在别人身上,或者把更好的机会让给别人的时候,你忽略的是自己的需求。
越是容易照顾别人的人,越喜欢说这样一句话:随便,我怎么都行。
当一个人经常说“随便”“怎样都行”的时候,要么是在说:我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要么是在说:由于长期忽视自己的需求,压抑的过深,因而在意识层面,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所以,你越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就越容易失去生活对你的眷顾。
电影《芳华》里,为什么为人最好的刘峰最后混的最不好?因为他总是把别人的需求看的比自己的还重要,一次次把命运垂青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你忽视自己在生活层面上的需要, 不去为此努力,那这些需要自然不会被满足。
这就是生活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其实最公平。
05
我们应该做一个善良的、有包容心的和快乐的人,但是这些都需要建立在自身强大的价值和能力基础上。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定是有能力先让自己快乐,然后把这份快乐分享一些给他人的人。
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这时无容置疑的,但是这个好不能以自我需求的阉割为代价。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打拼和努力,不但不猥琐,相反更值得尊重。
所以,亲爱的,对自己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