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养生“四要”:护肝、多动、祛湿、稳心绪
今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既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感怀之日,也是扑蝶插柳、踏青赏春之佳节。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需相应地调整养生保健的方式。
食补重在养肝祛湿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故清明时期食补应注重“柔肝护肝”。饮食宜以温补为主,烹饪也以清淡为宜。推荐多食用一些应季的蔬菜,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等。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具有温胃祛湿功效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可以适当多吃。此时节肝阳上升,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特别是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清明节常吃的传统佳肴有青团、艾粄、馓子等。青团等小吃多用糯米制作而成,糯米的消化速度快,但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则难以完全消化,导致胃动力减弱,产生“沉胃”感,还会使血糖快速升高。馓子为油炸类面食,属高热量、高脂肪型食品。因此,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需注意控制食量,不可贪嘴。
起居宜多动少静“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之时,阳气渐生,宜多“动”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久坐不动或贪睡不起容易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遵循古人“夜卧早起”养生法,即夜间适当晚睡,日出便早起的起居方式。早晨7-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茶余饭后,身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外出散步或晨练,呼吸新鲜空气,调节阴阳气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晨练不要太赶早,以免风寒湿邪入侵。
外出踏青,“动”宜适度。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群体,不要逞强进行登山等活动,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放风筝也是不错的选择。眼睛专注凝视风筝时,这种向上看远处某一定点的特性,可促使眼睫状肌放松休息,从而预防、治疗近视眼,对消除眼疲劳也大有好处,非常适合学生和常用电脑的上班族群体。
出行需避风寒湿邪春季是“乱穿衣”的季节。清明前后早晚温差大,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日常出行要注意保暖以及避风寒,不要过早减去衣物,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的增减。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春雨贵如油”,但连绵不断的细雨带来的还有易袭难祛的湿邪。“湿邪重浊、黏滞、易于趋下”, 尤其是平素患有痹症的人群,最容易在这种天气复发,引起身体诸多不适,甚至诱发疾病。因此,居家外出都要要注意防止湿气入侵。
稳定情志勿过悲清明扫墓之时,人们难免会对亡人产生悼念之感,情绪波动较大,应学会及时转变心情,以免肝郁太过,心气不顺。尤其要多关照家中老人,因为老人若情绪过度激动或格外抑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精神方面疾患。家属应该帮助他们尽快减轻和消除忧思,对老人多加陪伴与关怀,使他们开怀心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上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综合自搜狐网、金兰中医学社)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