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秋分,吃“一果”,喝“二粥”,做好三件事,少生病,更健康

文 / 营养师雪姐
2018-09-22 08:18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明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


今年的秋分,恰逢中秋节前夕,“双秋节”相遇,秋意更浓。


秋分一半,阴阳平衡,在秋分这个节气,有啥习俗,你知道吗?



秋分的习俗


1、祭月,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2、吃秋菜,也就是野苋菜,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竖蛋,“秋分到,蛋儿俏”,秋分时节,有“竖蛋”的习俗。


4、送秋牛图,送图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说秋”。


5、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明日秋分,吃“一果”,蒸着吃,更健康

秋分已过,进入正式的秋季,天气不仅一天比一天冷,还会越来越干燥。


秋燥之时,吃是上佳之选,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

秋分后,天气越来越干燥,很多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皮肤瘙痒,干咳少痰等不适。


此时,吃点秋梨,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很好的效缓解秋燥,改善身体不适



秋分时节,吃秋梨,蒸着吃,效果会更好。


因为,秋分后,多为凉燥,秋梨性寒,不宜多吃。


而将秋梨煮熟后,可去除寒性,并且,梨皮会变得略苦,去燥润肺的功效完全被释放出来,效果更佳。



此外,梨籽中的木质素,本来属于不可溶纤维,但在加热后,会在肠道中被溶解,将有害的胆固醇揪出体外。


所以,秋分时节,吃点蒸梨,是不错的选择哦。



明日秋分,喝“二粥”,养脾胃,少生病


秋分后,渐渐步入深秋,凉燥主气,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


此时,如果保护不当,容易因为肠胃疾病,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所以,秋分时节,要注意养脾胃。



秋分养脾胃,吃点粥,生发胃津,健脾胃,是不错的选择。


此时,不妨多吃这两种粥:


小米南瓜粥


小米、南瓜、同煮粥,可健脾和胃。


小米,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南瓜,入脾胃经,补中益气、止痛,可保护胃壁,使胃部免受刺激,可很好的滋养肠胃。


二者一起煮粥,健脾养胃,是不错的选择哦。



山药粥


秋分后,山药大量上市,此时,用山药煮粥吃,也是不错的选择。

山药,味甘性平,温和、滋补,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对治疗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秋分时节,做好三件事,少生病,更健康


第一件:多喝茶水,抗秋燥

秋分后,对抗凉燥,多喝茶水,是不错的选择。


喝点蒲公英白茉莉茶,防秋燥上火


秋燥容易引起上火,嗓子发炎等,此时,可以用蒲公英,搭配白茉莉花,一起泡水喝,可去火消炎。


一方面,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是“八大金刚”之一,有很好的去火消炎之效,可改善上火引起的嗓子疼,嗓子发炎等,并且,对于改善咽炎,扁桃体炎等,也十分有益。



另一方面,茉莉花,也有很强的消炎作用,并且,茉莉花性质温和,可以中和蒲公英的寒性,并且,可主温脾胃,化湿和中,可改善少食脘闷、腹泻和下痢腹痛等症。


二者一起泡水喝,可很好的对抗秋燥,预防秋燥上火、发炎等症状,效果显著。



喝点尾参桔梗茶,防秋燥伤肺


燥邪易伤肺,导致干咳、口鼻干燥等不适,此时,可以用尾参、桔梗、蒲公英根、菊苣根,一起搭配,泡水喝,可很好的改善。


尾参,补益五脏,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可改善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舌燥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


桔梗,归肺经,有宣肺祛痰、止咳、利咽排脓等作用,可润肺止咳。


菊苣根,利尿排毒,增强免疫力,蒲公英,去火消炎,改善口腔炎症。


几者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润肺止咳,对抗秋燥,效果尤佳。



第二件:防感冒,适添衣


秋分过后,天气变化多端,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容易导致感冒。


所以,秋分后,一定要助于防感冒。


感冒预防,首先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


也就是说,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服。


还要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病毒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工作环境,和家庭室内的良好通风。


秋季,多喝水,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第三件:常运动,强体质


秋季,是运动健身的最佳时节,秋分后,不妨做做运动计划。


经常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病毒的能力,秋冬少生病。


运动要坚持,切莫三分钟热度,至少运动20分钟以上,才会到达有养运动的目的。


有氧运动,可吐故纳新,以充分供应氧气给身体各组织、器官使用,从而增强体质,特别是心、肺、血管等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所以,要坚持运动,助力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