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老没老,脸上3个地方,一看便知,一点都藏不住!
虽然,衰老,是一个不能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是,女人们还是最怕衰老,穷其一生都在“抗衰老”!
女人老没老,脸上3个地方,一看便知,一点都藏不住,对着镜子,自我查看!
第一个:眼睛
眼睛,是最能够显示女性的魅力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女人最先衰老的器官。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眼睛晶状体开始出现变化,眼睛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清澈明亮,眼睛开始变的混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睛昏花,到最后老花眼也就出现了。
伴随着眼睛衰老,眼下细纹也就悄悄地出现了。这些微小的皱纹,会在你笑的时候更加的明显。细纹出现又会导致你的眼睛越来越失去神采。
眼袋同眼角的皱纹一模一样,也是人体衰老的较早的标志之一。眼袋是眼部附近的皮肤不断老化,皮肤和皮下的组织从脸部逐渐脱离造成的。
眼袋会对容貌造成很大的影响,主要的表现是:下睑使得面部失去了均衡和协调,最后就给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
第二个:鼻子
脸上最易衰老的部位除了眼睛以外,就是鼻子两旁的两道法令纹。
越显年轻的女人,越是看不到这两条纹路。沟非常深的法令纹,会让人产生很难亲近的感觉。
此外,鼻子变长、变大,也是衰老的标志之一!
鼻子最美的时间是20-40岁。40岁以后,你会发现鼻孔下垂,鼻型改变,鼻梁也稍有下陷,甚至,你能感觉到鼻子比以前大了很多。
这是因为,鼻子像其他软组织(皮肤,脂肪和肌肉)一样萎缩。随着时间的增长,骨骼也会萎缩,没有了骨骼的支持,这些软组织就少了可供支撑的基架。
所以,当你的鼻子变大变长,也就说明你已经老了!
第三个:额头
额头部位的抬头纹,也是时间留下的印迹,是人体衰老的又一标志之一。
女人预防衰老,常做干搓脸
干搓脸,是通过我们的手掌,和脸部皮肤的摩擦,来促进血液循环的一种保健手法。
干搓脸可以加快面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以舒展面部神经和表情肌,更重要的是可防止面部神经炎,减缓眼睛的退行性病变。
另外,脸的正面有足阳明胃经通过,经常干搓有助于保持畅通,胃经畅通则消化能力更好,与脾的合作更好,有助于食物的吸收和转化为营养。
将双手迅速搓热,手掌心聚满了热量之后,将手指尖放到下颚处。
小指贴着鼻翼,微闭双眼从下至上沿着鼻翼两旁到头顶,直到把脸搓红搓热。
女人预防衰老,常喝茶
都说,女人不喝一般的茶,喝茶的女人不一般。
因为,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儿茶素类、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维生素E、D一胡萝卜素等,这些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淡化色素,使皮肤更白皙、光滑。所以,女人爱喝茶,能抗衰老哦!
女人可以用红茶,搭配刺玫花,做成刺玫红茶,泡水喝,效果加倍!
红茶性质温和,更适合女性饮用,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刺玫花味辛、甘,性微温。强肝养胃、调经活血、促进血液轮回,能够温养人的心肝血脉,舒发体内郁气。
红茶搭配刺玫花,可以抗氧化,排毒养颜,疏肝解郁,是女性日常代茶饮的不错选择!
女人预防衰老,常补充营养素
补充Omega-3脂肪酸
食物来源:苏子油、棕亚麻油、深海鱼等。
Omega-3脂肪酸,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构成基础物质,缺乏Omega-3脂肪酸会造成皮肤粗糙,毛发无光泽,过早出现皱纹。
Omega-3脂肪酸,能使皮肤均衡保湿及保持健康,能使真皮层分泌出更强力的胶原和弹性纤维,帮助消除皱纹和细纹,并挺实渐呈松弛的皮肤。
Omega-3脂肪酸是人体内分泌的基础调节物质,对人体激素的合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减轻更年期症状。
所以,女性日常要注意Omega-3脂肪酸的补充,可以每周吃1-2次深海鱼,或者是每天食用5ml苏子油,凉拌菜,油淋菜,拌酸奶等皆可!
补充维生素C
食物来源:橙子、橘子、柚子、柠檬、百香果、芭乐等。
维生素C是一种非常强的抗氧化剂,主要作用有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脏病、中风,保护牙齿和牙龈等。
另外,维生素C还可以使皮肤黑色素沉着减少,从而减少黑斑和雀斑,使皮肤白皙,预防衰老。
所以,女性日常要注意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来抗氧化!
补充维生素E
食物来源:麦芽、大豆、菠菜、杏仁、花生等。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毒害,改善脂质代谢;预防炎症性皮肤病、脱发症。
维生素E可延缓衰老,有效减少皱纹,减少细胞耗氧量,还可减少斑纹组织产生。
女人预防衰老,常运动
每天慢跑30分钟,让你比同龄人年轻9岁
来自普罗沃杨伯翰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跑上30分钟或40分钟,持续5天,可以减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使细胞衰老延缓9年。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帽状结构,被认为是生物年龄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长度不断缩短。当端粒变得过短时,就不再能够保护染色体,从而导致细胞功能停止并发生死亡。
这项由伯翰大学运动科学系Larry Tucker教授完成的最新研究阐述了身体活动在防止细胞衰老方面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预防医学》杂志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