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要养生你要先懂这些道理
《黄帝内经》说:阴阳之道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所以,中医治病时必须要找到病人身上阴阳这个根本的问题。阴气主静,阳气主动;阴气主收藏,阳气主肃杀。
一、阴阳之气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上升形成天空,浊阴之气下沉形成大地。然而地上的湿气又会向上生发聚集成云,天上的云气又会向下降落凝结成雨。这就是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
而从人体来说,也同样存在这种阴阳转化。人吃进去的饮食水谷消化后,清阳之气上升从上窍出来,浊阴之气下沉从下窍出来。清阳之气发散腠理,浊阴之气归走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滋养六腑。
水属阴,火属阳。阳是无形的气,阴是有形的味。味滋养身体,身体受到滋养又转化为气,气又转化为精血津液,精血津液又转化为人体机能。但是如果味太过了,会损伤身体,气太盛了会耗伤精血津液。
味属阴,气属阳。味转化后从下窍排除,气转化后从上窍出来。五味之中,味重的属于阴中之阴,味淡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化之中,气盛的属于阳中之阳,气弱的属于阳中之阴。
二、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应该保持平衡。如果阴气过盛,阳气就会受损;如果阳气过盛,阴气也会受损。阳气过盛,人体就会产生热象;阴气过盛,人体就会产生寒象。寒到极点会转化成热象,热到极点又会转化成寒象。
寒会损伤人的身体,热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损就会导致疼痛,先有疼痛而后见肿胀,这就是真气受损影响到身体所造成的;而先见肿胀再有疼痛的,是身体受伤后影响到真气所造成的。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也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这就形成了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也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等不同气候现象。人体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进而产生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志。
所以,过喜过怒会损伤真气,过冷过热会损伤身体;怒伤阴气、喜伤阳气,喜怒太过必会引起阴阳失衡。如果喜怒不加节制、冷热不加调适,人的生命就不会强壮。阴阳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强壮。
三、阴阳转化阴阳之气到达极点也会相互转化,所以,人如果冬季受寒邪所伤,到春季就容易患温病;春季受风邪所伤,到夏季就容易患泄病;夏季受暑邪所伤,到秋季就容易患疟疾;秋季受湿邪所伤,到冬季就容易患咳嗽。
《黄帝内经》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如果有机会,宗晓派愿意多跟大家分享其精华。
如果喜欢,请在下方评论给予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