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悲秋”情怀不可有?看看中医如何谈秋季养生

文 / 寻医问药网
2018-03-02 16:00

一年四季轮回,气候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进入秋季以后万物凋零,对于感性的人们来说,常常让人产生一种“悲伤”的情怀,其实这种悲秋情怀不可用。因为从秋季养生的角度来说,不但要注意饮食养生,还要多锻炼身体,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健康更有好处。下面跟我一起看看中医如何谈秋季养生,希望给朋友们带来收获。

为什么“悲秋”情怀不可有?看看中医如何谈秋季养生

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往往给人一种伤心的感觉,但是中医谈秋季养生,悲秋情怀不可有,“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疗法,但很多人即使感觉凉意十足,仍坚持不加衣,不穿袜。事实上,秋冻必须适度,过度加衣,会使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过度秋冻,则可能因秋燥伤肺,风寒外袭,致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发生。

特别是对于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的老人,面对秋季早、晚温差较大的问题,既要让机体保持凉爽状态,又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特别是脚部的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

“秋乏”巧妙除

在炎热的夏季,因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支出加大,这时人体会欠下一大笔“债”。随着秋天的到来,气候变凉,身体各系统会逐渐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于是秋乏就发生了。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咽干、口干、鼻子干都是秋乏的表现。

老中医建议,解除秋乏,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并保证早睡早起。同时,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另外,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加强锻炼也是可以解秋乏的好办法,以早晚为佳。锻炼的方法以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主。还可以在室内养些植物,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悲秋”不可有

有专家研究指出,秋后白天变短会影响人体生化过程,干扰生物钟调节机制,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甚至于引发精神性疾病。加之秋风萧瑟、落叶满阶,寒蝉哀鸣等景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灰色心理。老中医建议:调节情志,防止“悲秋”是秋季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秋季萧杀之气最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尤其“空巢老人”更易伤感。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多参加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只要不违背保健原则,动比静好。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舒展筋骨,如登高赏景可使人心旷神怡,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保健项目也能达到舒缓心身的目的。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秋季的一些养生经验,为了避免平常人们说的“秋乏”现象,大家要学会从饮食方面,规律作息以及乐观情绪等方面多加注意,看了中医谈秋季养生常识以后,大家肯定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悲伤”情怀不可有。因为悲伤对老年秋季养生特别不利,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应当多去室外活动,增加生活乐趣,才会对健康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