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再好的痛风降酸药,不注意这几件事情,尿酸也很难完全排出!
正常人体内尿酸总量(尿酸池)平均约为1200mg,其中60%参与代谢。也就是说,健康人体每天产生尿酸约700mg,其中80%为内源性生成,由细胞代谢而来,20%来源于含有嘌呤的食物。临床统计数据显示,属于尿酸生成增多的痛风患者只占10%,80%~90%的痛风患者都有尿酸排泄方面的障碍,因此,大多数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生成量都是正常的。
看到这里很多风友可能会想,既然大多数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生成量是正常的,为何服用抑制尿酸生成的痛风降酸药,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也能有效地降低尿酸呢?这是因为:虽然这部分痛风患者有尿酸排泄方面的障碍,但生成的尿酸急剧减少了,因此也不会造成尿酸在血液中潴留,升高血尿酸水平。同时,因为血中尿酸水平下降,产生了尿酸浓度的梯次差,关节中沉积的尿酸盐结晶也会逐渐溶解入血,最终完全消融。
人体每天产生的700mg的尿酸中,有2/3(约500mg)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其余的1/3(约200mg)在肠道经细菌分解或皮肤汗腺等排出,即所谓的肾外排泄途径。肾脏对尿酸的转运排泄主要经过肾小球滤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分泌后再吸收4个步骤,但不论这4个步骤的情况如何,肾排泄途径的尿酸,都需要经过尿液排出体外,其排泄量与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尿酸在体内有离子化(即尿酸盐)和非离子化(游离尿酸盐)两种表现形式。只有易溶的尿酸盐才有利于从尿路排泄,而不易溶的游离尿酸则可能沉积于尿路造成损害。当尿pH为5.0时,8成以上的尿酸为不易溶的游离尿酸;当尿pH为7.0时,超过9成的尿酸可转化为易溶的尿酸盐。因此,碱化尿液促进游离尿酸向尿酸盐转化,从而增加尿酸的溶解排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另外,当尿液pH为7.0时,尿液中尿酸的溶解度约为200mg/L,也就是说,2升尿液中溶解排泄的尿酸可以达到400mg,这已经和肾排泄途径的尿酸总量非常接近了。所以,不论是服用哪种类型痛风的降酸药物,使尿液pH维持在6.2~6.8,同时充分饮水产生充足的尿量,才能将代谢出来的尿酸尽可能多地排出体外,不致于在泌尿系沉积造成损害。
而通过食物摄入的嘌呤实际上很少能够参与核酸合成而被机体利用,几乎最终都代谢生成尿酸。所以,大量摄入高嘌呤含量的食物可增加血尿酸水平。人体平均每日摄入的嘌呤量为150~200mg,严格限制嘌呤摄取的饮食疗法可降低血清尿酸值60umol/L左右,减少尿尿酸排泄约200mg每天。
从数字上看,虽然低嘌呤饮食对于痛风患者动辄500~600umol/L的血尿酸水平意义并不大,但对于尿尿酸而言,其减少的幅度则意义重大。常规饮食条件下,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尿酸含量约为800mg左右,低嘌呤饮食则可以减少约1/4的尿尿酸排泄,这对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增加痛风降酸药物的选择(可用苯溴马隆等促排药物)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在痛风的药物降酸过程中,多摄入蔬菜等碱性食物以碱化尿液,多饮水以保证2000ml的日尿量,尽可能地控制饮食中嘌呤的摄入量,对于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泌尿系的损伤,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如果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和水肿等证候,则通过饮水增加尿量来帮助尿酸排泄已经无效,此时若饮水过量,反而会造成水中毒、心脏负担过重或水肿加重等不良反应。
常见的碱性食品包括蛋白、牛奶、海带、水果(葡萄、苹果、柑橘类、香蕉、柠檬、柿子等)、蔬菜(黄瓜、胡萝卜、番茄、菠菜、甘蓝、卷心菜、油菜、马铃薯等)、大部分豆类(大豆、红豆、豆腐)及坚果。对于调整了饮食结构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尿液pH者可通过药物来进行调节。低嘌呤饮食则可参照常用食物的嘌呤含量表格来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