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的成就
一、道家养生的三大超越
道家养生的成就,突出体现于道家文化对人类三大科学文明的超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三个终极,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解放。
1成丹的过程
最好的物质是什么呢?是车吗?是房吗?是高楼大厦吗?这些都是靠不住的、易毁坏的、生不带来、死带不走的物质,也是不能给予人类终极幸福的物质。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宝贵的物质。顺者成人,顺为自然。精气交合给女人。女人结胎是孩逆者成丹,逆为人为。精气交合给自己。修者结胎是丹。
2成仙的过程
神秘性是东方宗教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到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特征。
社会依人的感受而存在。儒家重生理感受,故积极推行伦理社会。道家重生命感受,故强调清净社会。人类在一般的、外向型的人生经历与思维方式中,很难理解古人在特殊的、内向型的修道状态下所体验到的境界。
最好的秩序是什么呢?是归于道的秩序。道,是引领人类理想、人类行为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标准。
3成道的过程
道之一字,无缘无故,无始无终,通天彻地,惊鬼骇神。得道者,骨可换,寿可永,病可却,体可健,业可就,志可达。失道者,如朝开暮落之花,晨生夕死之草。是以古之明哲,孜孜以行善,殷殷以求道。道字有三,遍行于天地人间。
最好的关怀是什么呢?是无的关怀,是道的关怀,是原生态的尊重。
古往今来,以时间和空间为代表的科学的局限和束缚,使很多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也使人淡忘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还使很多美好的东西扭曲变形。可是,道家养生文化,却使科学的最高境界——思维,带来了彻底的革命,使一切超时空的美好理想成为可能。正因如此’道家养生文化千百年来以其茁壮的生命力常存不衰,更愿在世界困惑迷茫之时,拯救人类业已疲惫的心灵,发现真实的自己,实现美好的生活。
二、老庄思想——成道者必修
1道文化——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特点
道教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根性的唯一教宗,它同中华民族的血缘、地缘、国情和民情密切交织在一起,是一种极具有民众文化特征的宗教。
老子在人世间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脚印里深深的印着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修道养德是《道德经》的灵魂。
有道必有德,长寿必有道,养生先养德是老子养生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我国历史上每一次科学发明,道的身上总是印记发明者的每个脚印。不管历史上治国有道的明君,还是不闻朝事失掉江山丧权辱国的无道昏君,总是在德的经络里无休止地行进。不管是天道、地道、人道都离不开正道,正道更离不开德道。是德在前道在后,还是道存前德在后?有正道必有邪道,有邪道必有正道。有真道必有假道,有假道必有真道。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逻辑关系都一直贯穿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脉络当中。
国道、家道、医道、科学之道、天道、人道、地道、大道、小道和大德、功德、品德、善德、医德、美德、道路、道德都一直是华夏民族文明成长的脊梁。从幼儿牙牙学语的启蒙时期父母就用道德之水去浇灌培养。道教提出一个更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生命长短非上天所安排,主动权操在自己手里,强调人通过修炼,使生命由短变长的朴素唯物思想。是生命自主。老子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生命的自主探求大德大寿的科学思想和济世养生观。
老子离我们远去已两千多年,但是,他践行道德的做法则成为传统文明被人们传承沿袭至今。那简约的《道德经》已成为经典,不仅为中国百姓,乃至世界民众提供了人生之法宝。
同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有其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特点。从道教的教旨上看,它追求肉身成仙,长生久视,重视现世利益,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三大世界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道教却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自保存好自身,才能享受到神仙的幸福和快乐。张伯端说:“世人执其有身,而悦生恶死,黄老乃以修生之道,顺其所欲而导之”(《悟真篇后序》)这就是说,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只不过是诱人入道的津梁,道教修仙的最高目标,是要追求人与道的一体化,达到超脱生死的真人境界。盖住修仙的人心中,别有一个世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最高人生艺术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在道教的定义中,把渡世救人、长生成仙、与道合—作为道教依次追求之目标,实是将仙道追求与宇宙精神相融的目标归纳了进去。因之,对仙道感兴趣而未入门墙者,莫把丹道的功夫看得太过简单和粗浅。学仙而曾入藩篱者,则切莫不解《老子》《庄子》的道义而单务方术。老庄之学在仙道中别有一番理解,须知世界上未有不懂老庄而通仙道者。
2养生——新世纪道教的主流文化
由于庙宇的多功能性,时有医药界大家学者介入,把一此宫观的神学思想、养生保健技术、民间偏方验方及治疗手段,综合一起,进行整理、归纳、筛选,使其高效能地服务于社会。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这样的代表。他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他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广搜民间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作出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而与孙恩邈有类似经历的医家比比皆是。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云:“按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先儒论之备矣。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则又一说也。”这说明道教的文化虽庞杂,但是有自己的类别和系统,不同类别的内容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道教文化在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刘勰《灭感论》和道安《二教论》所说,上标老子(老子无为),次述神仙(神仙饵服),下袭张陵(符箓禁厌),即它是由宗教化了的道家学说、长生术和丹道、各类斋醮杂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的。而有一点文化修为的道士多诵读老庄、修长生、炼大丹,次之者则为民众疗病、去灾、祭神驱鬼、画符施术。道教作为道家文化传承的载体,实是功不可没。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体系,融汇和继承了太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华文化,而现今道教文化要发展、要振兴,则就应该将自身独树一帜的风格发挥出来。
养生,作为人本关怀,可以成为一个不朽的课题。它是在民众物质生活、国家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恰恰道教就具备这一职能。何不迎合现时期社会的需求,将道家的养生之法传授出去,服务人类的同时,完成对道教的振兴方略。
修行本身是单体行为,但变成学术体系后就是集体行为,推广到全世界被接受,则属于全人类。21世纪的修行不是守着深山,而应是造福一方。
三、人类信仰与展望
从宗教类型上看,道教不同于基督教等纯社会伦理型的宗教,它产生于人类旧石器时代,它来源于原始母系社会,其番素朴母爱的情怀,是人类自发的自然宗教,它与阶级社会认同的伦理宗教的不同。因而,道教的神仙思想是以克服死亡和消灭疾病的人本思想为目的,以逍遥自在、超凡脱俗为特征,以慈爱包容、海纳百川为传承。
道教要转化为现时代的世界宗教,就必须实行系统的宗教革新,及时改变自己的宗教形式,适应现代人的思想水平、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基督教在神学思想上就吸收了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意识,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精神的神学流派,如新托马斯学、解放神学和过程神学等,甚至提出同马克思主义“对话”,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对话”的口号。l948年成立了“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提出“教会合一、世界合一、人类合一”的口号。1962 - 1965年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会议义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这样,基督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把自己改造成了现代的世界宗教。
同基督教相比,中国道教尚还缺少时代精神,再没有完成融合世界上多民族文化要素的过程。道教本来是综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适应家长制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宗教文化体系。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球显得变“小”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距离变“近”了,世界哥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走相互交融的道路。在近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道教自明清以来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道教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而着手。
1道教的神学体系的重新认识
道教的神学体系,包括整个教理教义,以及它的神爱观念和鬼神系统,都有待于系统化和精致化,乃至进一步同现代科学和哲学相协调。道教作为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葫芦,它杂取儒家的礼教、佛教、原始巫教的鬼神祭祀、宗教观念等文化资料,而在这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取哪些长处作为出自特色和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道教的斋醮科仪、符篆方术等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这里的与时俱进是多从学术上、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寻求探索。要知道,没有文化理论作基础的方术只能是局限在官观之中,而登不上大雅之常。所以道教要成为现代的世界崇教,就必须将自己的教义、教理系统化、精致化,从而提高自己的宗教素质,适应现代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加对东西方民众的影响力。
2道教整体价值取向有待提高
道教整体出现固步自封,而且脱离祖先“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为核心内容的形式,“十道九医”已经是过去,祖先留下来的精华并没有清醒的认知。道教想成为人类的宗教,就必须要适应现实人类的需求。在现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纯自然、素朴的环境正是人类所需求。纯真朴素的母爱情怀正是道教原始理论所长。道教来自于大自然的母爱情怀所散发的天籁强音定会在人类社会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现代西方医学,因难以对人类心因性疾病做到深刻的理解,而只能做以眼前的心理疏导治疗(心理医生),而华夏祖先所发现的医学,是以内因和外因互感全息思想所产生,其治疗方法的实施,更能有效地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使其得以激发实现。更能利用外界的声、光、环境、磁场以及亲缘、情感的互应互感,来针对疾病的施治,这些都能在理性或非理性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祖先留予我们文化的价值所在,并深刻进行挖掘整理以及有效地传播。
3道教应积极创造社会价值
道教自明清以来逐渐的衰落,没有显现出它本该在现代社会中起到的必不可少的调节要素、应做到的积极参与作用,而仅是被当作一种文化古迹保留着,被搁置在角落供人们观赏。道教的人士应该在祖先博大的文化中找到适应社会时代的价值取向,诸如传统医学及养生学就是一个尚好的发展方向。同时道教的效法自然之道的宇宙全息观更是同现今世界发展需求相契合,西方学者对道家的臣大智慧向来叹为观止。由于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造成大量人、自然、社会的异化现象,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反常、人性压抑、现代社会病以及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负效应,使人们重新认识到道学文化及其生活态度的合理性,唤起了人民保护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工业化是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这是值得怀疑的。道学文化似乎给人类提供了一条避免毁灭地球、拯救人类世界文明的新前景。道教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开发人的潜能,保护生态环境,反对人类社会异化,热爱和平、慈爱忍让、超脱逍遥、节俭朴素等思想,也逐渐为现代人所接受。这都说明,道教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存在的价值,道教文化在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中都必将占据重要的位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道教不仅能够变为现代化的世界宗教,而且应当通过革新变成现代化的世界宗教。道教需要现代化,也能够现代化。存现代化社会里,中国道教面临着革新的形势,如果道教同仁能携手同心,革新道教,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教,道教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获得重新振兴的。
四、近代史时期的养生观
近代,列强入侵,内乱连年,民众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在这样的情形下,养生文化衰落。除了此前流行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在民间继续流行外,基本在理论研究上少有建树。功法上陈陈相因,不仪缺乏创新,而且总体上走下坡路。练功的人日渐减少,养生著怍更是寥寥无几。这个时期在养生方而著书立说的主要有蒋维乔,他的《因是子静坐法》、杨践形的《指道真诠》和丁福保的《静坐法精义》。蒋维乔,号因是子,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患肺结核。后经过练习功法治愈,于是便迷于养生,并自创“因是子静坐功”。他组织了一些研究静坐养生的团体,因此他创的静坐法流传较为广泛。杨践形于1941年出版的《指道真诠》一书,是这一时期养生文化方面的一著作。该书共分为道、中、一、真法门、师说、坐法、息法、心法、要诀、术语、医、膏肓考、五脏辨、导引术等共十五个内容,是在《性命圭旨》等书的基础上广集博引而成。如书中揭出,坐功时弛缓筋肉,柔软身体,恍似浮藻,浮悬空中的“弛力法”(放松法),简单易行,而为老年男性养生提出的“返还术”,通俗详备,有章可录。所有这些都为养生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参考或借鉴的文本。
另外,丁福保在I920年刊行的《静坐法精义》继承了宋明理学家朱熹、王阳明通过静坐以养身修性的观点,集录了明代高攀龙的静坐法,内容上继承了《太乙金华宗旨》。全书以佛家的静禅为主旨,又涉及了一些道家观点。全书又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对静坐养生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影响不及《因是子静坐法》。
这一时期的养生文化还出现了大量的武术导引著作的出版刊行,如清末民初尊我斋主人集录的《少林拳术秘诀》、敬慎山房主人彩绘的二十四幅《导引图》。前者倡导习武首要节欲,后者将气功、导引、按摩融为一体。用于养心、练精、补虚、抉正、祛病,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1建国时期的养生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人,这一时期的养生特点表现在普及化和通俗化方面,不仅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而且广大的医疗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在原有的古代导引养生功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内容丰富、流派众多的导引方法。这些方法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场地以及器材的限制,因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积极学习,使养生日渐走进大众,为后续的养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随着养生的普及和推广,大量的养生著作相继出版问世。如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刘贵珍的《内养功》和《气功疗法实践》,提倡内养护生;1962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胡耀贞的《保健气功》,根据气功的动静和拳术的内功,创立了动静相间的气功。秦重三所著的《气功疗法和保健》一书,以站为主,以意领气,动静结合的养生功。唐豪整理编排的八段锦等。所有这些养生方法都为养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革”时期的养生观
“文革”开始,中国的养生文化开始被当作糟粕,甚至是封建迷信。养生活动被当作是专属贵族阶级的闲情逸趣,受到了大力的鞭挞。在法西斯政治的风雨摇曳中,人们的自由以及尊严随时被凌辱和践踏,人们连生命都无法自保,所以养生也就无从谈起。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权政治的解体和社会氛围的祥和,生活水平日益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养生渐渐地恢复了重视。气功养生迅速地风靡了中国大地,但是气功养生的必起,是中国养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变革,这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为现代化的服务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大煞风景的是,一些打着“气功大师”旗号的人以谋取钱财为目的,吹虚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手剑病除,装神弄鬼,将气功养生方法宣传得神乎其神,脱离了气功养生的本质作用。时间一长,把百姓心中对气功的理解带到了误区,甚至谈气功色变,认为气功养生是伪文化,是垃圾。更可笑的是,指鹿为马的人越来越多,在对传统养生文化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妄自断言的人更是不占少数。对祖先留下的文化视而不见,妄加评论。作为时代的主人,我们没有权利将几千年的文化说抛掉就抛掉,能够留存下来的文化就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做的是探知其中的真知,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深挖掘、整理形成新的适宜人类身体健康的方式方法。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养生文化中“导引、行气”等养生术在各个朝代都颇为盛行,并受到了各个朝代医家及养生家的高度赞许和亲身践行。时至今日,以史为鉴,重新整理挖掘传统养生文化之精髓,也重新审视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的重要意义。莫不可人云亦云,将传统养生文化肆意视为糟粕。
五、道医具备世界“宗教”的品格
世界任何一种宗教都具有启人向善的品格,中国道教皋本上是一种民族宗教,它具备河洛术理演示的大宇宙母爱情怀,它蕴藏着发展为世界宗教的潜力。道教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元始,即宇宙自然的本原,这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界线的,它具备有人类追求的天人合一观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突出人类道法自然的生命观、生态观、生存观、以及养生观。道教的这些理念在21世纪,完全可以成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灵魂所向。而道医中具有等同于自然本性的泛神论的“道”的信仰,道医,它根基于大宇宙河洛术理的母爱情怀,这种母爱精神不是人格化的母爱精神,而是天理循环、生生不息的母爱情怀,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生成本性,这是天道,是最纯粹的素朴情怀。这种情怀直接影响着道医在施治过程中的行善助人、济世救人。同时也促成道学思想中忍让不争、超脱世俗、诚信纯真、自然无为等价值观念,至今仍还具有补正时弊、教化人心的社会意义。
道教以修斋为学道之首,以斋来约束自己的身、口、心三业,其斋法包括设供斋、节食斋、心斋等,并以心斋为重。
尽管20世纪后半期两医也开始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属性,并提出了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但是今天,这三者仍然是三个并行而独立的医学分支。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因为传统医学从概念、范畴起,早已将社会、自然、心理、生物的属性融为一体。这是西医不能相比、不可取代的,也是不容混淆的。
六、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趋势和展望
1
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应以采用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的诊断方法。采用中药和道医养生保健为主,采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方法,提倡并推广道医技术进行预防治疗,更重要的是配合四时养生。
2
道医疗法应逐步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医治法则为主,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医学和生命科学体系。
3
道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推行,不但可以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认识,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提高人们对中医和中草药的认识。
4
采用以道家内功为主,药物为辅,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方法,在练功中辅之以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使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恒并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