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不要轻易言弃!

文 / 最佳健康
2019-04-11 16:30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放弃锻炼”已成为健身人群中的流行“病症”。很多人无法坚持锻炼的原因并非动力不足,而是缘于运动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心理治疗”,帮助你不再做运动场上的逃兵。

锻炼对精神层面上的考验难度丝毫不亚于体力层面上的。当谈及长期坚持锻炼计划的能力时,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坚持锻炼是一种行为,而心理决定了行为。即使在考虑了更多实际的障碍后,比如身体上的限制、排满的日程安排或一天结束时的疲劳,人们最终是如何看待这些障碍的,决定了他们采取什么行动。


你锻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动机很重要,所有的动机来源都存在于一个从外到内的连续体上。外因包括外部奖励和惩罚-激励行为。

例如,锻炼仅仅是为了在公司的健康增进计划中获得积分是一种外在的奖励,而硬着头皮锻炼以避免伴侣因为你的体重增加而责备你是基于避免惩罚。

虽然这样的外部动力来源可以促进短期的行为变化,但它们很少是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基于外在因素而锻炼会使你有可能与运动和身体形成不健康的关系。

如何改变:为个人而锻炼

当锻炼是出于百分之百的内在动机的时候,你在锻炼期间所做的一切都能获得纯粹的愉悦感。

然而,就坚持锻炼而言,锻炼的简单乐趣也并不总是现实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要思考目前的动力来源,以及如何将它们沿着连续体继续向内移动。

因此,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体重秤的读数上,而是要拥有更充沛的体力,或者能够更好地和孩子或孙子们一起玩。

此外,考虑如何在锻炼中找到更多的乐趣——无论是尝试不同的锻炼形式,制定完美的播放列表,还是将健身房锻炼改为户外锻炼。

研究发现,一种有益的策略是回想一次锻炼,让你在锻炼期间或之后感觉很棒。回想积极的锻炼记忆有助于激发未来锻炼的积极性。

认识到想要达成锻炼效果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需要时间、一致性和耐心,而普通人则更喜欢即时的奖励,比如在电视前欣赏节目或与朋友外出时放松压力的感觉。

即使加班到很晚,你也会立即满足于把任务从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这比长期的锻炼投资更有诱惑力。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相互竞争的兴趣,它们往往比锻炼的效果(如减肥、降低胆固醇和增强肌肉力量)带来更直接的回报,如绩效奖金、股权分红和带薪度假等。


如何改变:写下锻炼所获得的即时奖励

为了获得锻炼的即时回报,你必须意识到它们,也必须去寻找它们。心理学家建议人们记录训练日记,即写下你在一次锻炼期间或之后从中获益的方式。

这样做能帮助你缓解压力,给一段的工作画个句号,缓解头痛,或者让你在半小时内彻底摆脱烦恼。

别人操纵了你的锻炼

拥有一位私人教练或团操教练可以帮助你消除锻炼过程中的许多疑惑,但盲目地听从别人的话对养成长期的习惯并不一定有帮助。

如果你的教练或者指导者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运动,但却让你做了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那就更难坚持下去了。

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感觉运动或特定的锻炼是你的选择)是坚持锻炼的关键。如果没有自主权,就很难有内在的动机。

如何改变:自己做主

如果你请了私人教练,跟他谈谈你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以及你期望如何参与锻炼计划的制定过程。如果你经常上训练课,一定要确保它们是你真正喜欢的健身课,如果有必要的话,多尝试不同种类的练习。

同样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流行的新运动”,那也没关系。最终,最好的运动是你喜欢的运动。不论环境如何,你都应该觉得自己在如何安排锻炼方面有发言权。

你不觉得自己锻炼得很好

研究发现,对锻炼能力是否拥有信心是一个人锻炼量多少的预测因素。同时,对运动能力缺乏信心的人往往锻炼量少。毕竟,人们不喜欢做他们觉得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不倾向于坚持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何改变:发挥优势

信心不是立刻就能树立起来的,但可以慢慢培养,从掌握你知道和能实现的事情开始做起。

例如,如果你知道自己能步行1.5公里,那就先步行1.5公里。在锻炼结束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将为你注入信心,下次步行时走得更远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信心和体适能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交替增长。

对身材不满意,自责甚至是自暴自弃

我们认为自己越努力,锻炼的越多,收获的结果也就越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表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越不满意,她们就越有可能避免锻炼。

如何改变:自我同情

我们不能让自己羞愧于行为的改变,但我们可以鼓励改善自己的行为。当你在脑海中听到“你很懒”“你很胖”或者“你已经几个星期没锻炼了,还是放弃吧!”这些干扰的时候,注意它们只是一些想法,而不要把它们当作事实,将注意力转向你正在锻炼的事实。

现实情况可能是,你目前采用的策略并不合适,也许是因为你目前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你在锻炼中缺乏乐趣或发言权。

想想你生活中支持你的人会怎么跟你说话,练习用这种方式自言自语,增强对自己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