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冷漠了?心理学:胡乱咬人的疯狗所致

文 / 第一心理
2021-04-13 18:5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这个话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人们主要围绕着老人摔倒到底要不要扶起来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碰瓷”现象越来越多,好多人因为一时善念而吃了大亏。

经由社会新闻的报道,人们也就此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老人摔倒应该扶,因为老年人身体不好,如果倒地长时间无人问津,可能会导致老人的死亡。

另一派则认为,不能扶,自己的工资不够扶一个老人,也就是怕遇上碰瓷的。

两派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有的人认为,当今的社会见死不救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更有人极端地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的败坏。但是自古以来,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好心未必有好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么多例子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又怎敢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大胆地伸出援手,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那些原本乐善好施的人,也就逐渐的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个人的自身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行为分为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其中的“本我”指的就是生物人属性的人,也就是人最原始的状态,“本我”拥有最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欲望,“自我”指的就是社会人属性的人。

“自我”受到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会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到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超我”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它指的则是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道德准则。

例如,在我们决定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在遇到冲突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权衡利弊,同时考虑如何做才能既被社会接纳,又能保护自己,最终还能慰藉自己的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本我”强于“超我”的人,这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人的生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关联,他们认为自身的安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

“超我”认为个体要救死扶伤,是因为这是道德和良心的准则,但这个时候,“本我”会跳出来告诉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后“自我”会对这两个想法进行选择,权衡利弊,择其一,或是救死扶伤,或是明哲保身。

个体化社会:缺乏社会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进步飞快,社会的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逐渐崩塌,社会日渐变为感情冷淡的陌生人社会。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经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了陌生人,所以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陌生世界,我们都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的本身其实也是陌生人。”

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受社会秩序的影响,我们开始失去原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理性的指导下,争取个人自由,谋取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关于个人的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和怀疑。

人与人之间丧失社会信任

通过社会心理学家的观察发现,个体的冷漠行为会受到集体冷漠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马路上我们看到一位老爷爷躺在地上,如果有人上前施以援手,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上前提供帮助,但如果,迟迟没有人上前帮助老人,那么后来的其他人也会对这个老人敬而远之——这就是冷漠行为的模仿或暗示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巴利与比博·拉塔,做过一项有关道德的实验,参与实验的被观察者共732人,他们被分为3人一组,或者1人一组,加上一个实验的知情者,4对1,和1对1 的方式与假扮癫痫的病人保持距离,并且通过对讲机进行通话。

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对一组中,仅有30%的人会向上报告癫痫患者的发病情况,而一对一组报告发病的几率高达85%。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当个体独自一人面临危险的时候,比集体面对危险情况的时候责任感要高得多。

综上所述,社会群体的冷漠行为会导致个体的冷漠行为,所以当我们在斥责他人道德沦丧的同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易地而处你会如何做。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Overcoming a Fear of Vulnerability and Love Your Imperfection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