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未知的“坏结局”

文 / 公大叔说健康
2020-12-02 09:54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位青少年患者,家长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诉说孩子闹着不去上学,想问问可能是什么情况。

在接下来的问诊中,我了解到孩子正在上高中,从初三开始就不爱学习,对家长的督促非常厌烦。

后来,有一次直接爆发了与父母的肢体冲突,从此之后就完全不服管教了。

最近开始在班上有一些怪异的行为,对着空气说话,或者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破口大骂,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我们发现孩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功能的损害,比如上学、社交、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只会朝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那么,精神分裂症的产生和发展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精神疾病”与遗传

首先,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的因素。

但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性,也并不是说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孩子就一定也会有的这种,而是遗传一种“基因易感性”。

所谓基因易感性,就是父母会给孩子遗传对某种疾病“易感”的基因,使孩子成为这种基因的携带者,但是这种疾病是否会发展出来,是否会表达出来,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

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是否会被表达成为某种疾病,常常会受到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有“精神分裂症”基因易感性的人,如果能够在相对良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家庭环境如何促发“精神疾病”的表达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倘若在同一个家庭中出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孩子就不会呢?

其实,这还与我们每个人出生时自身的秉性有关。

人出生时的秉性是不同的,并不是白纸一张。

新生婴儿对刺激的反应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有些婴儿更加警觉敏感,有些婴儿更加开放宜人。

但“难养型”的婴儿并不必然有更高的风险会发展出精神障碍,因为是否发展出精神障碍,取决于他的家人是否可以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给他提供最适宜的教养环境。

如果教养环境是适宜的,很多精神疾病都是可以避免的。

回到前文我所讲述的例子中,那位孩子的问题行为看起来开始于初三,但其实肯定更早就已经初现端倪了。

如果他的父母能够重视孩子的“不爱学习”并“与父母产生冲突”这样一种适应不良行为,带他提早去找专业的医师检查一下,也许会有机会发现一些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

"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

我常常对带着孩子来做心理咨询的父母讲:“你们非常棒!你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马上就来了。这对孩子、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机会。”

问题发现得早,就像是亡羊补牢得早,损失的也就会少得多。

其实,孩子们很多的早期适应不良,如果能够干预得及时,也许就不会进一步恶化成为精神心理疾病。

而如果家长们不警觉、不关注,或者把它们抛在脑后不加以注意,那会发展成什么样,谁都难以预估。

倘若你要问,孩子的早期适应不良就一定会发展成精神疾病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建议大家及早关注、及早干预呢?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会发展成精神疾病,不一定是文中谈到的“精神分裂症”,还比如更加普遍的“焦虑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网络成瘾”等。

无论发展成了哪一种,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非常巨大且不可逆的影响。

那么,哪些早期适应不良行为值得引起家长关注?

厌学(不想去上学)

亲子冲突(与父母严重的言语或肢体冲突)

学业困难(严重的拖延行为、注意力无法集中、网络成瘾、手机成瘾)

人际困难(交朋友困难、总是一个人呆着、闷闷不乐)

因此,当孩子出现上述表现时,家长们就应当提高警惕,带孩子积极就医看诊,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