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友谊,都不长久?心理学解析:三种友谊模式

文 / 第一心理
2020-11-04 09:4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数十年之前,当你小的时候,与你一同玩耍、无话不谈的童年玩伴还是谁?

大多数人也许已经忘了,因为时间有些过于久远了。这就说明,对于你而言,这段友谊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在进行友情建设的时候,总是期望着这段关系可以长久保存下去,甚至直到生命的尽头。但是这终归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罢了。

诸多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段感情而言,影响更大的是来自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刺激,并且随之而来的还有影响这段感情长久保持下去的不利因素。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存在着一些关于个体间友情的假设,比较出名的就是互惠的利他主义以及友情联盟理论。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友情状态影响比较明显的还是情感的状态。

从古至今,在生活当中经历了各种危难的人类一种启示,那就是通力合作来面对各种艰难困苦。

当我们来到现如今的社会,主导彼此友情的主要原因往往还是利益的驱使。

友情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

情感因素:这一原因主要就是说明,个体在生活当中存在许多情感上的需求,比如被人理解、倾诉内心等等行为。

共有因素: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拥有友情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有爱好。

社交因素: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当中交往相关的事宜。

能够进化的友情

我们知道,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随随便便就就和一个陌生人建立友谊这种事情几乎是没有可能存在的,因为友情的存在是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对于那些在某些领域有着交集的人们而言,其间更有可能产生友情。

社会学家们认为,个体间的近距离会使得不同个体得以有土壤去孕育自己的感情,使得交集增加,关系更加密切。

可以联盟的友情

社会交往包含很多种类型,既然有积极的互动,自然也就存在相对消极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冲突。当冲突以及矛盾出现时,一个群体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会怎样建立“联盟”,也会说明一些问题。

进化心理学相关观点认为,当不同个体在面对一些问题而选择联盟的对象时,动机是有出于各种方式去考虑的。

在面对一些矛盾或是冲突时,不同人之间“联手”的动机,往往并非是互惠利他的,而是会更加倾向于对人际间关系的考量,而且是基于当前冲突或是矛盾现状的。

互惠利他行为

社会学及人类学者认为,个体生活始终处于群体之中,所以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各种交换之上的。

有时交换是基于利益的,有时则是基于其他标准的,比如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等等。

这是由于,在人类产生之初,人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所以只能依照不同个体之间的特点,进行一种分工与合作,从而一起生活下去。

那么为什么说友情是很难一直存在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一段友情的终结看似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导火线”作用,但是早在这件事之前,其实两人之间早就存在一些分歧了,具体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是“点燃”了“引线”而已。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尽管人情交往在社会交往当中是常见的,但是这种交换是要基于平等的,单方面的付出或是接受总是不合理的。

对于现在社会当中的多部分人来说,很多友情是建立在曾经的同学基础上的,因为一个人往往会经历多个阶段的校园生活。同学之间又有比较接近的距离性,所以相处起来比较便利。

之前,曾经有一位社会学教授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般会经历64段友情,大多数是源于学校之中的,而这些友谊出现的年纪大多数又存在于个体29岁时。

所以29岁,或者可以认为是而立之年就成为了个体友情数量的一个分水岭。对于处在社会当中的我们来说,当你年逾三十,就可以看到身边的朋友们,究竟哪些是值得交往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arbery, J., & Buhrmester, D. (1998). Friendship and need fulfillmen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9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