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洋葱和伤心的眼泪成分居然不一样?眼泪里居然藏着这么多秘密!
都是成年人了,谁还没有崩溃到大哭的时候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生活锤到痛哭的经历,哭累了睡一觉,第二天又若无其事迎接新生活。
(图源:giphy)
不过我们今天不是要聊“成年人崩溃大哭”这么沉重、悲壮的内容,而是要单纯地说“哭”本身。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被洋葱辣到眼睛和伤心痛哭,同样都是哭,可带给我们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图源:giphy)
被洋葱辣哭的时候,虽然泪流满面,但内心毫无波澜,眼睛不会肿,哭完了也不会累。
而伤心大哭之后,我们往往会觉得身心俱疲,哭完第二天,还很有可能要顶着两个肿眼皮出门。
这是为什么呢?
别看“哭”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这其中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家是不是都以为,只有哭的时候才流泪?
其实不是,眼泪是由泪腺产生的,按照美国眼科学会的观点,我们的眼泪可以分为三种:
(1)基础眼泪
无论睁眼、闭眼,基础眼泪都存在,只是我们感受不到。
它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类和灭菌物质,如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而经常眨眼就像玻璃刮水器刷过车窗一样,可以冲掉一些刺激物,还能同时保护眼睛的角膜健康。
(图源:giphy)
(2)反射性眼泪
这种眼泪是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比如切洋葱时流下的眼泪。
洋葱被切开时释放了一种含硫的氨基酸,这种成分会刺激我们的泪腺,然后泪腺就分泌出大量的泪水,试图把这种刺激物冲掉。
(3)情绪化眼泪
也就是我们因为开心或者伤心时流下的眼泪。
大脑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会处理我们的情绪,然后连接到神经系统,当强烈的情绪刺激自主神经系统时,就会出现情绪化的眼泪。
(图源:soogif)
放眼整个自然界,人类可能是唯一一个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哭泣、流泪的哺乳动物。
眼泪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抗体和溶菌酶(杀菌酶)还有无机盐,所以眼泪尝起来是咸的。
但不同的眼泪,成分是不一样的。
美国生物化学教授William Frey II曾经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对比了反射性眼泪(洋葱的刺激产生)和情绪化眼泪(看了悲剧而产生)的区别,结果发现,情绪化眼泪中蛋白质含量高出24%。
(图源:soogif)
他还表示,情绪性眼泪里多了一些和人类压力有关系的蛋白质激素,比如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
所以他推测,哭泣对人体释放压力有好处,后来流传的“哭约等于身体排毒”这个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后来,多个研究也相继证实:哭对情绪压力的释放有一定帮助。不过大哭到底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很多专家还是有不同的观点。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哭和排毒没关系。
一方面是因为眼泪就那么一丢丢,就算有化学物质,也不会带出来很多;另一方面大家都听过吧,医学上并没有“排毒”这个概念,都是好好的人,一天到晚哪儿有那么多毒要排。
多看医典:眼泪可以排出人体毒素吗?
那么继续说,为啥大哭之后我们会觉得很累,甚至还想睡一睡?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经常说某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是因为一般情绪化的哭泣都是哭得很用力,这时我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就像慢跑的时候呼吸也会加快),导致耗氧量增加,甚至会轻微缺氧。
哭完体力消耗严重,加上眼睛疲劳,所以会很想睡觉,偶尔还会头疼。
这也说明,大哭绝对是一门体力活。
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经常听人说“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弱者才哭,强者无所畏惧”……
但研究表明,哭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嘤嘤嘤真的有用。
(1)会哭的宝宝会得到更多的照顾
当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哭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困惑、寻求帮助的方式。
无论是饿了、尿了、想要妈妈抱抱了,宝宝都会通过哭来表达,这也是宝宝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长期压制宝宝的天性,让他不要哭、不准哭,反而不利于宝宝情绪的释放。
(2)会哭的人更容易激发他人的保护欲
匹兹堡大学的Lauren Bylsma博士对哭泣进行了多项研究,他发现眼泪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性格的看法,爱哭的人往往被认为更热情、更友好、更真诚和诚实,当他们哭泣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适当的哭一哭,真的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我们能获得更多帮助(没错,又get了一项技能)。
(图源:soogif)
不管怎么样,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的释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总归是没错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情绪自由~
审稿专家: 郭纯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Patel J, Levin A, Patel BC. Epiphora.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August 10, 2020.
Gračanin A, Bylsma LM, Vingerhoets AJJM. Why only humans shed emotional tears: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Hum Nat.
W.H. Frey, D. Desota-Johnson, C. Hoffman, J.T. McCall, Effect of stimulu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uman tears, Am. J. Ophthalmol. 92 (4) (1981) 559-567.
Frey W H, Langseth M. Crying: The mystery of tears. Minneapolis, MN: Winston Press, 1985.
ariri R, Ghafoori H. Tear proteins in health, disease, and contact lens wear. Biochemistry (Mosc). 2008;73(4):381-392. doi:10.1134/s0006297908040020
Gračanin A, Bylsma LM, Vingerhoets AJJM. Why Only Humans Shed Emotional Tears :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Hum Nat. 2018;29(2):104-133. doi:10.1007/s12110-018-9312-8
Bylsma LM, Gračanin A, Vingerhoets AJJM. The neurobiology of human crying. Clin Auton Res. 2019;29(1):63-73. doi:10.1007/s10286-018-052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