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外科定位技术几经更迭,能否助力实现精神疾病“治愈”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0-02-14 16:33

研究发现精神病的发病机制跟大脑中边缘系统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主要以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何能够对这些引发精神疾病的病灶部位进行直观、详细了解,且清晰大脑功能神经传导束区域,使得精神外科在保障疗效的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这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位精确性及定位工具。

精神外科定位技术的发展阶段

盲式定位阶段:

第一代定位技术:徒手定位阶段

Moniz 等额叶切除术或标准额叶切除术就是应用该种术式,主要借助于结构简单的白质切割刀,根据大体解剖定位进行手术。

第二阶段为X定位:X-线脑室造影阶段

根据大脑解剖结构与脑室的关系,借助于脑定位图谱,计算靶点的位置进行定位。由于操作中人为的偏差和进行脑室穿刺有创性检查,目前这种方法已基本淘汰。

第三阶段:CT定位阶段

1976年Beqgrtro首次将CT代替脑室造影用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颅脑CT 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特别是对颅骨和颅内钙化有清晰的显示,由于X 射线线性好,图像稳定,不易变形,但缺点是组织分辨率低,灰白质边界显示不清,大多数的皮质下核团不能清晰显示,需借助于脑立体定向图谱进行定位。

第四阶段:MR 引导脑立体定向阶段

1981年MRI用于临床。头颅磁共振组织分辨率高,灰白质边缘显示清晰,对多数的皮质下神经核团可以多方位,多层面三维成像,可以进行直视下解剖定位,从而实现了靶点设计和选择的个体化,借助于脑定向图谱,实现了亚核水平的定位。但是由于磁场本身的缺陷,核磁共振图像容易产生几何畸变,信号发生飘移,特别是远离中线部位。尽管现代立体定向仪可以在MR 扫描中应用,但是对磁场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较明显。

精确或数字定位阶段:

第五阶段:数字化定位

计算机辅助CT-MR 图像融合立体定向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和导航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定位。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是9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技术和神经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MR 图像融合系统将CT 扫描的高空间分辨率和MR 扫描的高组织分辨率结合起来,克服了各自的缺陷而又能保留其优点,借助于脑立体定向图谱,可以实现亚核水平的直视下定位。综合定位误差可以控制在1mm之内,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图像融合技术相结合,可以到达大脑的任何一个区域,极大地拓展了神经外科的领域。

到了精确定位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定位是由内向外,即首先在视屏上寻找大脑相应的靶点,然后向外延伸,确定手术路径,并计算三维座标,其靶点三维座标参数由电子计算机自动生成。定位技术的精准性提高令精神外科安全性和有效率显著提高,成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精神外科能否实现治愈?

部分家属可能是太过于迷恋手术疗效,想要术后患者的精神疾病能彻底根治或彻底治愈。在此,我想给大家科普的是,虽然医学已经高速发展,医学研究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只能控制,并不能断根。

医学上很多所谓的“根治”,大部分要么依靠手术切除生病的病灶,要么是症状消失,达到症状不显露的效果,但实际上身体里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损伤,目前能够彻底治愈而又在身体中不留下后遗症的疾病比较少,呼吸系统主要是大叶性肺炎,通过抗感染治疗后肺部可以基本不留下痕迹和后遗症,而很多全身其他疾病做不到事实上的根治。

精神外科目前虽做不到彻底治愈,但是能助力患者解决很多内容,如:立刻消除异常精神症状,使得患者思维正常化,能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等等,最主要的是通过一次立体定向手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达到临床治愈,如同一名“疯癫”的病人术后正常化,正常社交、正常做家务、正常工作等等。

一位精神病家属说:“我的孩子在精神病院吃一辈子药出不来,不就成废物了吗?没用了吗?......我抱着一线希望让他做手术,我的要求也不高,他将来能走向社会,干点小小的事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