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文 / 心理学说
2019-08-20 15:06
"

忙碌的父母通常会自己做家务,或者雇保姆,而不是要求孩子分担。他们不想花宝贵的家庭时间来唠叨孩子们做家务事,而仅仅是装洗碗机或着认为自己打扫更快。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但这种态度是非常不明智的,不管是对父母和孩子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父母慢慢对最终会对好吃懒做的孩子唠叨抱怨,而那些不知道如何管理家务的孩子最终也不得被迫勉强学习这些技能应付学校的宿舍检查。

孩子们最早两岁,有时甚至更早,就可以享受为家庭做出贡献的乐趣。最好利用幼儿取悦成年人的愿望作为一个天然的跳板,教他们一些力能所及的事情。不过,如果你错过了那个关键时刻,而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六岁或更大了,他们仍然不做家务,现在还不算太晚,但你必须努力控制这种权利。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你为什么要给你的孩子做家务?
  • 能力。您的孩子将学习现实世界的技能,这些技能将在短期内以及今后为他们适应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
  • 责任感。做家务的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让别人代替,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 自尊。当孩子们感觉为家庭做出了贡献时,他们会感觉更好。
  • 自信。孩子在做家务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更容易自信。
  • 幸福。在一项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花更多时间帮助家人的孩子比那些帮助较少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幸福。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 同情心。在另一项大型研究中,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做家务的孩子是更具同情心的成年人。
  • 心理适应和职业生涯成功。同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在孩子时期做家务的成年人调整得更好,与朋友和家人关系更好,在事业上更成功。
  • 家庭关系。在家帮忙的孩子感觉更亲近他们的父母,到青少年时期也不太可能和父母相处的不自在。
  • 自我调节。做家务有助于孩子们学会持之以恒,延迟满足感,先完成好需要做的事情。在每一件事情的努力中,这都是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
  • 善良。做家务的孩子会看到需要做什么,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投入。
  • 感激。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让家庭和睦所有因素。他们从有权利的态度转变为感激的态度。
  • 正念。一个做家务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关注他们的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你怎么能鼓励你的孩子喜欢做家务?

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带他们去杂货店,讨论你要买什么和为什么要买。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洗碗的时候可以让他递一个碟子,再大一点,叠衣服。洗衣服的时候可以让他参与进来。

组织起来。如果孩子们有指定的地方,他们就更容易保持玩具和衣服的整洁。如果有适合孩子的架子和清洁工具,他们就更容易帮忙做其他家务。

积极乐观。尤其是在学习做家务的早期阶段,忽略孩子遗漏或做错了什么。相反,寻找你能赞美的。“你的床单叠得漂亮又光滑!或者“地板现在看起来干净多了!“

赞扬努力和成就。“你这么努力才把铲子清理干净!“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耐心点。孩子在任何需要事情上都会比成人慢。在刚开始学习的早期阶段,他们的速度会更慢。所以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降低你的标准。和任何事情一样,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要对清洁和整洁程度的标准过高,只要愿意动手,就值得肯定和赞扬。

养成习惯。在一天或一周的某些时间安排一些家务。只有在玩具整理好之后,或者只有在把户外衣服收好之后,才能看电视。

让它成为一种特权。“你已经长大了,已经到了可以自己整理床单,清理垃圾的年龄了。所以要自己处理,不能依赖父母了”

心存感激。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是如何为家庭的做出贡献的。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建立奖励制度。通过将家务与奖励联系起来,鼓励对家务的积极态度。“扫地结束后,我们可以去公园,或者做什么你说了算。”

团队合作。大多数孩子在有社交成分的时候更喜欢活动。做家务,这意味着一起做。至少要等到孩子掌握了它,才能享受独自完成它的乐趣。

让做家务变得有趣。在做家务的时候要保持积极和轻松的精神。尽可能增加异想天开的景象。编一首傻歌,拿一个粉红的鸡毛掸子,转一圈。

做出选择。试着在孩子的家务活中加入一种选择的元素。例如,可以选择摆桌子、收拾玩具或洗碗。

不要责骂。首先说明后果。最好的结果与家务本身有关。例如,在饭前没有完成某项家务,饭后就不能出去活动直到把事情做完为止,不做家务就取消或缩短看电视时间。

合作。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孩子应该承担哪些家务,以及何时承担。在讨论中给孩子发言权。在一张纸上以图片或者照片的形式列出家务,包括奖励,以及未完成的后果。把家务协议贴在冰箱上。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将使他受益一生

孩子们做家务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值得你花时间来认真对待。长大后孩子们会感激你的,你也会为自己所做的而骄傲。

以上文章来源国外网站,如翻译有误或侵权请联系作者修改删除。

编译&作者:房颖 | 心理学说入驻作者。于2019年8月20日投稿于心理学说。本文欢迎大家转载和复制,但请保留本文作者与出处信息。

健康心理咨询,找心理学说!心理学说:普及健康心理学,推动全民心理健康蓬勃发展。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