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文 / 瑞香男孩
2019-08-07 01:07
"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在这个时代里,拖延症变得随处可见,它流连于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然而,同一个时空中,有20%的人拥有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症状——“提前症”

这部分人拥有拖延症患者梦寐以求的能力,他们会在工作任务下达一刻投入其中,一刻都不能等!比如提前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到达约会地点,在假期起初两三天完成暑假作业,提前很多天甚至几周就开始为旅行做准备,提前三、四个月做完业论文,收到短信、邮件秒回,享受着在to do list 上打钩的快乐舒适……对比拖延症,提前症者的高效到近乎完美。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为什么他们喜欢提前做完事情?

总喜欢提前完成事情,真的是好事吗?

如何才能真正地将事情高效完成?

为什么有人喜欢把事情提前做完?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心理学教授Rosenbaum等人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做了个实验: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路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水桶,水桶里的水重量相同,其中一只水桶离起点更近些,另一只离终点近,受试者需要从起点走到终点,并选择一只水桶搬到路的尽头。在实验中,研究者强调大学生们要选择更简单的任务。

他们预测参与者会更喜欢携带离终点近的那只水桶,毕竟这样搬水桶的距离短。然而,很大一部分学生竟然选择了离自己更近的那只、但需要抬更远才能到终点的水桶。

为何参与者选择负重更久的那只桶?参与者在报告中提到,他们认为先拿了桶,思想负担就减轻了,因为不用再惦记着要拿上桶这件事。

也就是说,他们宁可承受更多体力上的负担,也不愿意承受心理负担。Rosenbaum等人将其归因于减少工作记忆负荷的愿望,他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Pre-Crastination(译为:提前症)。

但是你以为提前症患者早早将事情做完,就真的没有过焦虑吗?其实,他们的焦虑感并不比拖延症弱。如果说拖延症的痛苦来自deadline快到了但事情还没开始做的焦虑,那么提前症患者则是将这种焦虑感提前了,直到做完为止。

总喜欢提前完成事情,

真的是好事吗?

能提前把事情做完难道还不好?毕竟提前将事情做完代表能动性强、做事高效、具有很强时间观念。

然而,提前症真的很完美吗?

美国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Adam Grant是一名典型的提前症者,他儿时每天早5点起床玩游戏,还因此登上了报纸,提前4个月完成学士论文,二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不到而立就获得终身教职。但是,他却在TED演讲上表示,因为他的“提前症”,导致自己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

那时,Grant的一个学生找他讨论创业方案并投资这个创业公司,这是在线销售眼镜的电商公司。但六个月后,公司成立的前一天,公司的网站都还没建好,Grant完全不能接受,拒绝了投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而他拒绝投资的这个公司,最终当选知名杂志《Fast Company》2015年50大创新企业第一名,苹果公司只是第二名,被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WarbyParker。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为何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结果,Adam Grant很是困扰,最终他发现,是他的“提前症”思维导致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他认为, WarbyParker第一阶段的进展太慢了,但却并没有关注到第一阶段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后来他得知,那六个月时间并不是单纯的拖延,而是被用到了“解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度”这个关键问题上,这段时间帮助他们把创意做到了更好,这是一举成功的关键。

所以,提前思维有时候看上去是效率的表现,但由于喜欢仓促行事,习惯性地“快刀斩乱麻”,却错过了中间的深度思考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蕴含更多机遇、机会和创意。而有效的拖延,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深度思考,寻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才能真正地将事情高效完成?

贪图享乐的拖延症,是种失控的放纵,不可取;操之过急的提前症,是略带鲁莽的草率,高效却可能平庸。怎样做才是更好呢

你是否发现,真正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然后把事情做到极致。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人的能动性与任务完成效果之间不是直线型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并不是越刻苦就越有效,最佳刻苦程度与任务难易程度有关。

当任务较为容易时,动机较强时效率越高;当任务难度适中时,动机水平适中效果最好;当任务较难时,动机水平较低时效果越好。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也就是说,面对简单又紧急的任务,适合即刻动手马上完成,这是提前症者最擅长的;

面对一般性任务时,预分析后按一般程序处理,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多少、任务轻重缓急而定;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就不能犯提前症了,而要“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

最后说一下,提前症也好拖延症也罢,面向自己时要灵活掌控,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掌握住最恰当的节奏。

面向他人时,不要只根据表象去评判,效率固然重要不一定最有价值,特别是与创意有关的事情,或许那不是拖延症,而是创意正在阵痛孵化。

题外话:假如你想做一件创造性的事,不如立刻开始,然后慢慢完成。开始是思考的启动,慢慢是思索各种可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对自我、对创意的怀疑,但不要害怕,正是这种怀疑会促使你进一步思考风险和更好的可能性,而这些都不会是白费,它们都会帮助你更加接近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David A. Rosenbaum, Edward A. Wasserman. (2015). Pre-Crastination: The Opposite of Procrast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END

❖ 我 是 不 会 患 上 提 前 症 的 ❖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更多有趣的身体密码等你解锁

点击图片阅读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喜欢就关注一下呗,为你破译更多身体密码!

↓ ↓ ↓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赶快点在看,别拖了

“拖延症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