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心理健康问题

文 / 书呆子看世界
2019-07-18 15:05
"乱谈心理健康问题

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古话说,“人过三十无少年”,意思是人的年龄到了三十岁,身体机能上升就到了极限,生理抛物线开始转折,并逐步走向衰落,直至呼吸停止。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类主要面对的是与大自然的关系。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似乎除了根基于农耕的自然伦理关系之外,就只有基于土地兼并目的的战争,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均以自然伦理关系为母本,在政治上就形成了家国一体模型。正因为古代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古人们似乎较少遭受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而带来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健康的认识主要是生理上的体魄强健与否。

当人类跨入资本主义时代,根基于自然属性的社会关系模型被彻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每一个体需要应对或处理的社会关系更多,使人们容易产生厌倦和疲惫等情绪,而厌倦和疲惫等情绪就属于心理范畴,更重要的是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导致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另一面——心理。现代心理学发源于西方国家,似乎与其工业化紧密联系,甚至有可能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这仅仅是一种直觉)。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未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时代,人们的心理问然当然因其不突出而难引起注意。后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心理学才逐步从西方引入,并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这可以作为心理学与工业化联系紧密的例证。前些年,“富士康”现象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些心理学家说,我国超过50%甚至更高比率的人心理有问题。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新闻标题体”——吸人眼球的成分多,但也足见这个问题确实该引起注意。

基于社会发展现状,联合国提出了健康新标准——身心健康,揭示了健康由两大部分或要素——生理和心理组成,这是健康的一次观念革命。在中国,传统中医也比较重视“心情”,但与现代心理学有质的差别,中医主要从有益于生理健康角度而提出来,并不足以奠定心理学的基础。不过,中医揭示了健康两大要素之间的联系。其实,把中医对身心关系的理解注入身心健康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健康的标准,并有利于指导人们实践。

心理与生理辩证统一于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生理健康,生理健康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我们经常听闻某某身患绝症,本无生存希望,但他能抛开生与死的心理煎熬,在享受余生的心理引导下,居然活下来了,甚至痊愈了。另外,长期抑郁寡欢的人,揉按其心窝一定很痛,这些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例证。至于生理影响心理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人们常说,长期生病的人一般会变得容易情绪失控,也就是比较容易动怒。

这样看来,我们要保持健康,那么一定要身心双修,让心理与生理相得益彰,不可偏废。据说,瑜伽就是这样的运动。不管怎么说,锻炼强健的体魄和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天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