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类别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影响吗?从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说起

文 / 深度心理
2019-06-10 14:08
职业类别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影响吗?从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说起

来自徐凯文教授

来自北大徐凯文教授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的结果是“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三大类别人员的子女自杀率更高”,具体的调研过程、方式、人群、结论我们先不做讨论,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结果显然是指向了一个结论——家长的职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

职业类别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影响吗?从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说起

感谢鹿鸣老师供图

D1

我曾经接待过一些教师的子女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甚至涉及到了自残、自闭、自杀等情况。

以一位初中女班长为例,我见到她的时候是夏天,这位班长穿着长袖衫在父母的要求下展示出了双臂上的很多刀割痕迹,新老叠加的创伤触目惊心,这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自残了,当孩子对我介绍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时候,她说在割伤自己、鲜血留下来时会有莫名的放松和快感,这就像成瘾一样一直迫使自己这么做,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她的父母都是老师,而且都是班主任,而且他们三口人在同一个学校里。她自己的陈述中展示出来的信息有:父母对她的关注只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学习就没别的了,自己在班级也受到了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格外关注(毕竟是同事的孩子就要互相多关照),自己也不允许自己在学习上有任何“失败”,更不能和“坏孩子”玩儿,必须得严格要求自己。

而孩子的父母在与我单独沟通时反思甚少,一直在跟我强调——这孩子怎么好端端的会这样呢?她有病,得治!

在我和二位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一再强调他们需要反思并首先改变自己之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位不苟言笑的女孩子后来就不得而知。这绝对不是孤例。

D2

我与几位医生朋友有过沟通,他们共同的看法是——自己接受的职业训练就要求高度严谨、高效,沟通简单粗暴有效(无法想象在一台紧张地抢救手术中和风细雨地策略化沟通和配合)、争分夺秒,并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工作负荷、病人及家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情绪会在家里爆发出来,这些对家庭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欣喜地是有很多同仁在有意识地自我改变了。

D3

公务员在工作中也会有同僚中的竞争、来自上级及工作的压力、来自职场规划的挑战,并且规章制度在那儿放着,必须讲程序化、流程化,想去灵活发挥也不允许……请注意-我们讲的是岗位要求及面临的挑战,不去研究灰色世界。

职业类别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影响吗?从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说起

来自武老师

【三大类别人群的共同特质】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三类人群只要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种、只要是对自己略有要求的,那他们共同可能的特质有什么?如下(不仅限于):

1、 在有矛盾、冲突、异议时会把“道理”和“对错”、“逻辑”摆在首位,而忽略了情绪的处理,这也是很多教师与家长、医患、公务员与群众出现矛盾冲突的原因之一。

2、 做事结果第一,就像某类管理、成长类培训一样“我只要结果,不看过程”,这就忽略了对子女心理成长的过程支持。

3、 工作岗位要求制度化、规范化,这样的特质甚至带到了生活之中,焦虑、强迫伴随着家庭生活,不仅影响家庭情绪,更加影响到了子女的心理世界。

4、 呆板、偏执、僵化、自恋……

【怎么办?】

建议如下:

1、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当下的状态不意味一生的状态,避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更不能对人格进行批判。

2、 当遇到事情时,首先处理的是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情绪平稳时才去回归理智中心去处理事情。

3、 既要做理智人,也要做有血有肉、有热情的情绪人,绝对不做理中客,不做超理智的人。

4、 当孩子遇到麻烦或者作了什么家长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时,不要做判官,而要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然后才是去探讨如何做更好的问题。指责和批判是最容易的事情了,家庭作为人生的港湾不能提供好的支持,那孩子怎么会有自信和热情去迎接人生的风暴呢?

各位,您对这个调研结果以及文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理性探讨。

结束语:幸福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的家庭总有相似。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