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孩子学东西提不起兴趣?把握这两个心理因素,兴趣自然来

文 / 可可不喝咖啡
2019-05-05 23:08

近日,一部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上了微博热搜。纪录片里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地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参加各种兴趣班,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美小孩”。

实际生活中,不只是香港的家长,现在中国的家长们,大多都热衷于让孩子早早地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孩子后面。但是摆在家长面前的现实是,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根本提不起兴趣,“兴趣班”活生生变成了“痛苦班”。

家长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自己强迫小孩报班学习得不到好效果,另一方面事实又证明,有的父母通过强迫孩子确实能成才,诸如“郎朗从下被父母逼着流泪学琴成了世界级钢琴家”、“丁俊晖被父母一边痛打着一边坚持学台球成了世界第一”等新闻一波又一波冲击着家长的神经,坚持让孩子上兴趣班成了家长们最后的坚守。

都说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报兴趣班,还是要想办法培养孩子对学东西的兴趣。影响兴趣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对此,你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兴趣的决定因素是生理遗传吗?

许多人对“兴趣”,存在一个刻板影响,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由生理遗传决定的。但兴趣真的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吗?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其实并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由后天培养起来的一种情感倾向。

举个例子,台湾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小时候就一直被妈妈逼着练钢琴,小时候的周杰伦并不喜欢音乐,他也想在练琴的时间出去玩耍,音乐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有的兴趣。但随着学琴的深入,一直到他从事音乐行业,他对音乐的兴趣就逐渐建立起来了,现在的他可以称得上是把音乐视为一生的挚爱。

心理学:孩子学东西提不起兴趣?把握这两个心理因素,兴趣自然来

小时候的周杰伦也想在弹琴的时候出去玩耍。

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兴趣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是后天能培养起来的。因此,当孩子对学某种东西不感兴趣时,请不要立刻放弃,可以试着培养一段时间兴趣。同样,当孩子对于自己家庭成员都没有涉足过的一个领域感兴趣时,也不要觉得孩子没有保持兴趣的能力,对孩子一棒子打死。

2. 影响兴趣的心理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

既然兴趣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要逼着孩子坚持学,孩子就会产生兴趣?事实并非如此,这里主要有两个关键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孩子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学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程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他就越自信,认为自己越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对于孩子而言,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能让孩子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从而让他产生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

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好,课外为孩子报了许多相关的兴趣班,诸如“奥英班”、“奥数班”等等,看上去是让孩子提前接触高年级的知识,有利于孩子的成绩提高和科目的兴趣培养,但实际在操作中,反而导致了孩子心中产生郁结。许多孩子因为跟不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导致自我效能感极低,根本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更别提学习的效果了。

心理学:孩子学东西提不起兴趣?把握这两个心理因素,兴趣自然来

自我效能感越高,兴趣越大。

所以,“自我效能感”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一个人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他才会真正有兴趣投入到这件事之中。对于家长而言,不要揠苗助长地给孩子报过难的兴趣班,选择合适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兴趣班,才是培养兴趣的正确途径。

3. 影响兴趣的心理因素之二:成就感

除了自我效能感之外,“成就感”也是影响兴趣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就感,即一个人完成某件事之后感受到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完成某事之后产生成就感,就容易促使这个人的大脑留下积极美好的印象,进而推动大脑选择日后继续从事这件事。

在分析许多名人的成功案例时,有人说,是兴趣支持着他们走到了金字塔顶端。但事实上,如果他们从事的不是一件能让他们产生成就感的事情,有多少人能带着兴趣一直走下来呢?

现在已经当红的歌手会说,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一直走到现在。但更多人的例子是,他们在追逐音乐梦想的路上不断遇到挫折,没有一点成就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最终放弃了梦想,回归平凡人的生活。

兴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成就感就是这种兴趣积累的源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完成一件事不能产生成就感,他的兴趣就会逐次降低。因此,对于家长而言,想要培养孩子对某个东西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获得成就感,自然而言地积累对这个东西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要让孩子建立起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努力加油,长大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