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文 / 辛香兰
2019-04-28 18:32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艾略特·阿伦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199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是第一个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这串笼统的概念,可能让你对这个人仍然感到困惑。但是说到以下的几个他曾经参与的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你可能就会感到熟悉了。

1、沉没成本。

这个心理学实验在最初被称之为认知失调实验。它其实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人如果精力千辛万苦才获得某物,会更珍惜它。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高于智商、情商的影响。意愿百分百,方法无穷多。

3、失态效应。

完美的人稍稍犯一点错误会更讨人喜欢。

4、自我合理化。

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通过了这种逆向合理化的解释,很多作恶之人可以不受自我良心的谴责。

以下的这些研究成功,会让你感觉到心理学研究的神奇之处。他的研究成果还包含了,如何去消除课堂教学中的种族歧视偏见,如何有效说服学生使用安全套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在上一周选择这本传记来读,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我知道它回答了大家很多很多真切地期待能够解决到的自我治愈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这些心理学研究项目里,而恰恰存在于,一个人真实的人生历程中。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01



原生家庭的阴影

1932年,阿伦森出生于切尔西,这是一个贫民聚集的海滨城市。原本父母都是中产阶级,但在1935年大萧条到来的时候破产。随后开始了接受救济的日子。那里的童年,没有供暖的冬天,为了驱逐寒意,饿着肚子早早上床,因为拖欠房租,半夜被迫搬家。

父亲喜欢赌博,挪用公款,经济状况一直堪忧。再加上父母感情不和,整日争吵,使得阿伦森成长成一名腼腆、自卑、内向的小孩。

那时的他,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无能无聊的小孩,他试图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也渴望获得对自我的一个客观评价。但反复思量后,他曾一度认为,即便是走出这个自卑脆弱的外壳,他对自己的内在也充满了忧虑。

试图治愈自卑

很多人都问我,如何才能克服自己的自卑。如何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其实,通过思考,我一直觉得,其实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与自卑相伴,而寻求所谓的客观评价,也真的只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在凡事运动变化的时光的激流中,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17岁那年,阿伦森的父亲去世,为了贴补家用,他开始尝试去做一些兼职。获得独立立足于这个世界上的本领,是逐渐建立自信心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期初他只是在游戏摊位负责拜访射击目标瓶。一小时60美分的工资让他觉得实在是太少了。

他的小伙伴们也这样觉得,并会偷偷去拿一些游戏摊主钱匣子里的零钱,还用一大套摊主剥削他们,所以,他们必须也要学会为自己谋福利作为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合理化效应。

但阿伦森的哥哥贾森告诫阿伦森:我们可以接受这样低薪水的工作,也可以拒绝,但不要抱怨,更不要随他人堕落。

阿伦森不懂为什么要去听贾森和他说这些,但他下意识觉得,这些话虽然只是一些大道理,但他就是喜欢听。

自我人物设定

也有很多人问我,改变开始于何时何处。我觉得,当你对人生开始迷茫的时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榜样,并按照他的大体轮廓开始自我人生的人物设定。

你的人设是如何的,你终究会走上这条人设指引你的路程。

17岁的阿伦森的偶像是游戏摊位上的话筒男。他们的工资是一小时三美元,阿伦森工资的五倍。

区别于摆放射击瓶的机械工作,话筒男们的职责是用话筒招徕生意,吸引客人从街上涌入游戏厅。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游戏摊位上的生意冷冷清清,扑克摊位的话筒男从台上走了下来,问阿伦森能不能替自己当班。他梦想中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阿伦森一直都在观察他,一遍遍地听他吆喝,所有的词句早于烂熟于心,甚至常常在镜子前练习几个小时。于是,当机会到来时,他早已胸有成竹。

“来玩吧。找个座。投个球。一个镍币玩一次,只需五美分。没有铃声提示起止玩单人游戏,赢取个人奖项!为最大、最好、最炫的奖项而努力吧!玩法简单,获奖容易。投进一枚镍币,拿到五只球。轻松漂亮地把球投出去,看它们滚下玻璃板,越过斜坡,掉进不同扑克牌花色的球袋里。三张同点或同花顺就算赢。快请进,来玩吧,一个镍币玩一次,只需五美分而已。看哪!27号桌有三个J,幸运的您快来领奖吧!快看!第16桌是满堂红!”

阿伦森不敢相信这居然是自己,那个自卑内向的自己,现在居然在一瞬间变得简直可以用油嘴滑舌来形容。

而且,此时的游戏厅里其实空无一人,没有任何人坐在27桌或16桌。吸引客人的唯一法子就是吆喝得好像已经有人赢钱了。果然,几位客人走进来开始玩。半小时不到,木板道上闲逛的人中有一半都来到扑克牌游戏摊位。游戏摊主走出办公室,对助理说道:“让那孩子当话筒男。”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小学的时候,我曾经一度是一个脾气颇为暴躁的姑娘。但在升入初中的时候,我突然修订了自己的人物设定,这并不是一连串所谓的下定决心,一定改掉什么毛病这样的心路历程。而仅仅是,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怎样的人的一种愿景勾画。当然,如果,这样的心境转变恰巧配合一个全新的时空,在一批从来没有接触过你的人面前,你的潜能真的可以在瞬间被激发——你不会再顾虑以往人生经历给你身边人的固有印象,好比登上了一个舞台,扮演一个新的角色。

你扮演了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新环境能够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良机。

自己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会反过来束缚自我行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实现预言”。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02



迷茫的大一生活

高中时,阿伦森的成绩一般。他的哥哥贾森有一次抓着他的肩膀,大声说道:“笨蛋,难道你真的想过那种推着婴儿车在雪莉大街闲逛的日子吗?”这样的日子,让曾经吃过没有钱的苦的阿伦森觉得不寒而栗。经过高三的一番苦读,阿伦森的运气不错,顺利进入了布兰迪斯大学。

但进入大学后,也很快开始了谈恋爱,混日子的迷茫岁月。转机出现在大二来临钱,学校因为经费短缺,突然中止了对阿伦森的奖学金补助。虽然他开始利用假期打工,但赚来的钱仅够学费,住宿费成了一大难题。于是,他在哥哥贾森宿舍的地板上睡过几夜,被清洁工告发,无奈之下,只得到处找地方睡觉。晴天的时候,就睡在靴子周围的树林里,雨天就设法去找没有上锁的车,钻到车后座睡觉。

有一次,他在半夜酣睡时被惊醒,发现车子居然在移动,司机是一个叫哈维的小伙子,正在和女朋友前往约会地点,直到20分钟后,车子停了下来,阿伦森听到了拉链的声音,决定现身,他清了清喉咙,他们惊得跳了起来,发现是阿伦森,哈维忙对女友说:“亲爱的,没事儿,是阿伦森呀。”

显然,同学们都知道他居无定所。哈维还好心地把他送回了学校,让他再找其他的车子睡觉。

这样的经历虽然毫无浪漫可言,但正因为阿伦森心甘情愿地承受了这一切,自此突然觉得教授的课再枯燥也绝不翘课。因为他觉得,如果逃课,就好比拼命挣钱买了马戏票却没去看一样愚蠢。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一次批评儿子到很晚,他的作业还没有做,我责令他乖乖站满1小时,不然不能去做作业。从此之后,只要我生气,不允许他再写作业,他都会扑过来表示,作业是一定一定要完成的,不可以不完成。

弄得好像作业是一个多么好的东西一样。

摊手。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现象。当一个人为一样东西付出很多的时候,他下意识会觉得这样东西价值倍增。

偶遇马斯洛

马斯洛同样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心理学大咖。一次,阿伦森和一位自己追求的女孩子一起去旁听马斯洛的课程。这个时候,他的专业目标仍然是谋生需要的经济学专业。但是,马斯洛的课程让他着迷。他的那节课正在阐述种族和民族偏见的心理学依据。

阿伦森听后震惊万分。马斯洛提出的问题不就是自己十年前困扰的那些难题吗。那时小阿伦森正坐在里维尔的马路上,擦着流血的鼻子,不明白为什么爱尔兰天主教徒如此痛恨犹太人。偏见从何而来,如何改变?

他着迷了,放开了身边女孩的手,开始记笔记……

我们的人生,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突然而至的转折点。我一直理想主义地认为,所有的这些转折点,但凡引领你到一个全新的美好境地的,一定是一种责任感的召唤。正是这些高屋建瓴式的大格局,将你引入一个磅礴而具有生命力的漩涡中。你的潜能,也会因此而被激发,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汇聚。

得道者,多助。

而一瞬间敲开阿伦森心灵的,正是马斯洛的人文主义情怀。他鄙视行为主义学者,觉得在实验室人为控制老鼠和鸽子,根本提不出关键问题。对精神分析学家对人性过于阴暗的描写也并不赞同。他主张心理学家观察和访问健康而成熟的人,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研究他们如何应对人生的挑战,如何面对逆境与贫困。

在这个阶段,阿伦森也对精神治疗中的电击休克疗法产生了质疑。在兼职做精神病院护理人员的过程中,他发现,精神病院如同一扇旋转门,重复着不变的步骤:病人入院——接受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回家——再次复发——再度入院。

这种电击休克疗法,用负面刺激限制人的精神及行为,但最终的疗效甚微。

我突然想到了,遇到心理问题,时常有人求骂醒。骂醒多像电击疗法呀。语言上的刺激,会暂时起到限制行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只能活在爱里。只有在爱里,在关注里,在对心灵的关怀与呵护中,在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中,人才会最终学会自我成长。

心灵伴侣

在导师马斯洛的介绍下,阿伦森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女——马斯洛的另外一位得意门生薇拉,并在毕业后,顺利获得了大学的教师职位。阿伦森的伴侣薇拉是匈牙利人,和《苏菲的选择》里的女主角一样,经历过纳粹的大屠杀,她的哥哥被抓进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她得以死里逃生,被巴尔地摩的一个家庭收养,17岁时移民美国,高中时期因为听不懂英语,前几周一直哭哭啼啼。但她学习东西很快,三年后便以班级第五名的成绩考进了布兰迪斯大学,并获得了连续四年的奖学金。最吸引阿伦森的是,她的身上没有一点曾经经历过苦难的味道,反而周身散发着一种静谧的气质。

过去的悲惨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令许多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多年后依然深陷愤世、狂躁和悲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些情绪的发泄对象包括纳粹分子,普通德国民众,甚至整个人类。但包括薇拉在内的一些人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们决定捕捉生活赋予的每一份美好。

有过世间最惨痛的经历后,她依然能在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感受快乐和美好,如果能和这样的女人共度一生该有多美好。

婚后,阿伦森发现,自己童年的阴影以及父亲固有的家庭模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开始伤害到了自己的伴侣。

一次,两人因为无关紧要的生了争执阿伦森拍门而起,怒气冲冲摔门而出,像是一头发狂的野兽。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了下来,自言自语道:“你究竟在做什么?到底想去哪里?该死的笨蛋。怎么和父亲一个德行!”于是转身回到家里,满心歉意地对薇拉说:“对不起。”

薇拉对阿伦森狂暴态度的恐惧令阿伦森震惊,但也有一些困惑:男人发怒不是正常的吗?还是应该像薇拉的父亲一样唯唯诺诺,处处退让?但暴怒已经伤害到了薇拉,两人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分析争执的原因,这让阿伦森意识到,自己必须找到一种坦诚感受的有效方式——既非暴怒也非一味退让。但这需要一些时间。

还记得遇见类似人生问题时我们最佳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吗?

对,没错。自我人设。

在这里,阿伦森再次运用了这一方法。他心目中的理想男主人是心理学系的一位年轻助教麦克。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心理学家。麦克不仅是一流的教师和学者,也是一位超级奶爸。当时很少有男人愿意自己带小孩的。但麦克却经常带着孩子们散步到阿伦森家的家门口,两岁的女儿骑在他肩上,九个月的儿子睡在婴儿车中。他经常邀请阿伦森喝咖啡,散步。这些平静的幸福生活,慢慢感染到了阿伦森。不久,他和薇拉有了自己的几个孩子,阿伦森也开始热情地投入到了自己工作之余的奶爸生涯中。这种深入的参与性,以及身边友人的影响,阿伦森开始慢慢走出狂暴父亲留给自己的童年阴影,变得越来越柔和亲切起来。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03


成就动机研究

在大学的教学之余,阿伦森参与到了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他们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新教国家的儿童读物中,充满着成就意向。而天主教国家的儿童读物中就很少。而这种高的成就动机,的确可以影响到人的最终成就。

成就动机对人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智商和情商。

涂鸦式研究方法揭示了,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喜欢用粗线条一笔勾勒,低成就动机的者笔下的线条则多是虚线,往往反复被描画。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倾向于把纸画的满满当当,而低成就动机者则会在纸上留下很多空白,尤其是纸张的底部。

高成就动机者认为工作出色带来的成就感远比经济回报、别人的赞扬和认可来的重要。他们一直努力提高工作业绩,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不为追求名利,只为挑战自我。

高成就动机者是创新人才。

……

未完待续。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艾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 1932.01.09]


十分钟读完心理学大咖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上)


下集介绍:

1、如何克服当众演讲紧张的困惑?

初入职场,如何与极度严苛的导师相处?如何与个性乖张、怪癖的导师相处?

3、阿伦森在职场遭遇危机时,妻子薇拉应该如何应对?

4、用失调理论解释准入门槛设置的重要性。

5、重度惩罚和轻度惩罚哪种惩罚手段更有效果?

6、如何消除课堂教学中的种族歧视?

7、如何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说服大学生使用安全套?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