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生命警示: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分析

文 / 深圳菁英教育
2019-04-23 14:12

身为心理教育老师,每当看到孩子自杀的新闻,总会比世人更痛。

如果已选择离去,愿孩子在天堂安息,安住自我破碎的灵魂。

不得不回顾的新闻:

4月17日,上海浦东新区,一17岁男孩在卢浦大桥引桥处跳桥身亡。

根据视频显示,一辆汽车暂停在车流中,一男孩突然冲出汽车后座,纵身跳下大桥,同行母亲追出没能及时阻拦,跪地哭泣。

男孩系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跳桥前曾与母亲发生争执。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经无生命体征。

十七岁的生命,最后一分钟,需要用鲜血给予世人一些警示。

许多人惊讶于孩子的决绝,不给母亲挽留和后悔的机会。

我们用心理分析来看这最后一分钟,期望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教会孩子珍爱自己,珍爱生命。


17岁的生命警示: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分析


关于孩子的离开:

一、丧失温暖怀抱和安全空间。

许多中国妈妈都处在焦虑之中,因为我们为了孩子“好”,或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够好”。

却恰恰忽略了,母亲之所以获得这个身份,是因为我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因此才能获得母亲这个资格和称呼。

那么,需要提问的是:什么事件需要紧急到母亲与孩子当街争吵,或是母亲单方面的斥责?

这个时候,孩子的安全感荡然无存。也可能许久之前,孩子就没有安全空间了。

二、丧失规则争输赢,情绪比天大。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母亲把车停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通道上,无视交通规则,只为了斥责自己的孩子。

需要提问的是:如果孩子犯了和同学冲突的错,母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两个错谁更大一些?

在家庭教育中很容易看到的,就是父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家庭中有很多“规矩”,但最大的规矩是“父母的脾气”。

所谓的有规矩其实没规矩。

三、情绪中的“死亡”催眠。

镜头中,孩子毫不犹豫地跳下高桥。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决绝,都不会害怕吗?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开有很多巧合聚焦了必然的悲剧结果。

首先,汽车停在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这里并不是可以停车的地方。在车行通道上停车、甚至下车斥责孩子,从母亲本身就淡化了生命安全。

这一刻,情绪比生命更重要。

第二点,汽车离大桥栏杆只有几米远,孩子在情绪激烈的状态下开门、出车、起跑、翻越、一跃而下,只用了5秒钟,呈现了“一鼓作气”的情绪状态,根本没有物理距离和长时间的奔跑来消耗他的情绪和体能,反而促成了一气呵成的悲剧结果。

顿地大哭还有用吗?不是什么事都有机会重来!

为人父母,我们如何教导孩子珍惜自己,珍爱生命?


17岁的生命警示: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分析


我想说的:

我把这些写下来,不是想消费这个孩子,也不是想谴责这个社会。

我仅仅希望,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学习、需要自律、需要真的以身作则。

家庭需要温度,包容与规则并行,目标与港湾同在,让孩子可以勇敢、可以害怕、可以奔跑、可以休憩。

愿逝者安息,生者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