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文 / 法治周末
2019-02-20 15:04

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包涵小时候,妈妈在课堂上陪读。资料图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

2月10日,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意见,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切实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残疾儿童的教育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现阶段特殊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多位在特殊教育领域耕耘多年的教师。他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已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家庭对残疾儿童的关注。

家庭干预的积极影响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显示,我国0岁至14岁残疾儿童共387万人,占残疾人口的4.66%,其中6岁至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学接受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

目前,大多数残疾儿童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家庭不仅承担照顾残疾儿童的责任,也承担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责任。

“每一个优秀的残疾学生背后都有特别辛苦的家长,如果家庭对孩子比较重视,从小对他进行培养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可能性更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黄珏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她的经验。黄珏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已经20余年,和聋人学生已经接触了17年。

让黄珏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8年,学校计算机系招收的学生包涵。这名3岁就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学生,在5岁时考过了手风琴五级,10岁那年考过了钢琴十级。18岁这年,包涵考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自闭症学生。

一名自闭症学生,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绩,黄珏认为,完全要归功于其家人的陪伴与付出。

确诊自闭症后,包涵已步入中年的母亲庞芝华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到包涵所在的学校开始陪伴孩子,应聘了包涵所在小学的清洁工,一干就是3年。为了能让包涵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庞芝华在小学里除了打扫卫生,每到课间10分钟,她还要陪着孩子们丢手绢、跳皮筋。

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为了辅导儿子的功课,庞芝华向学校申请陪读,成了儿子的同桌。在课堂上,庞芝华会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将老师教的重点讲给儿子听。包涵的理解能力存在缺陷,庞芝华只能将知识点反复讲给他听,一遍又一遍地做题。从幼儿园到高中,庞芝华和包涵做了十余年的同桌。

在幼儿园的一次表演过后,庞芝华决定让包涵学习手风琴,掌握一项才艺,让小朋友不再叫他“傻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包涵在识谱和记谱上很有天赋。至此,包涵的音乐天赋逐渐显现,并逐级参加考试,学习更多的乐器。最后凭借钢琴的特长被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录取。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包涵会顺着音乐道路继续走下去时,庞芝华却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要让包涵上大学,学习一项在未来更加有竞争力的技能。一番比较后,她准备让包涵报考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单独招录考试。

作出决定后,庞芝华特意请了两个研究生给包涵补习单独招录要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最终包涵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我都无法想象,包涵的父母付出了多少。”黄珏看来,家庭教育是决定残疾学生未来道路的重中之重。

在黄珏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许多残疾学生的家长不重视家庭的培养,只是把残疾学生交到学校的手中,家长很少与孩子沟通。“这样残疾学生成材的概率就会相对比较低。”黄珏说。

难融入社会与家庭有关

2017年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权。而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外,更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密切、潜移默化的。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祚山也曾提出,中国残疾人口基数大,而一个残疾人背后往往还需要一个家庭支撑,心理健康服务对于残疾人重归社会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残疾人家庭教育存在被忽视的情况。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20多年的黄英(化名)认为,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残疾学生思维、心理的重要因素。

让黄英记忆深刻的是一个特别聪明的聋哑学生张琦(化名)。张琦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却非常封闭自己。“在十一二岁时,张琦不愿意拍照片,不愿意跟人交谈。”黄英回忆道。

张琦的家庭并不贫困,父母每天都会给他足够的钱,但他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常常是他一个人呆在家里。母亲是白天、晚上两班倒的营业员,几乎没有时间陪伴他,父亲忙于做生意,应酬多,对他也置之不理。“他很少能接触到外界的人。”黄英说。

后来父母又生了第二个孩子,在他们看来生第二个孩子是为了今后能照顾张琦,但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张琦在心里却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让他感觉不到快乐。

“不快乐的状态,导致他现在比较孤僻,不能融入同伴。”黄英还提到,由于先天条件的影响,学习优秀的张琦与健全人的学习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也让他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残疾学生很难融入到社会,与家庭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极少与孩子沟通,孩子也不懂得去接纳别人,其实很难和社会接触。”黄英认为,很多家长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加上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耽误了最好的干预时期。

《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浅析》一文中提到,残疾儿童的正向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内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程度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认知。

文中建议,家庭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应当在给予残疾儿童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的情况下,又要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积极参加学校教育的情况下,注重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了解孩子心理动态,能够促进残疾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责任编辑:高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