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的鉴别诊断

文 / 大话精神
2018-10-20 02:33

抑郁发作通常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初始表现,那么双相障碍患者前期的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状有没有区别?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的治疗存在关键差异,早期识别这两个病症的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在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上的一项研究,使用大型、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样本,评估了发展为躁狂或轻躁狂的精神病性特征,并对转躁前的抑郁和单相抑郁进行了比较。


方法


基线时(T0)选取3021例14-24岁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在10年的时间内进行了四次评估。研究阶段包括随访调查(T1,T2,T3)和家庭研究(T1,T3)。第一次随访调查(T1)仅针对14-17岁的基线个体,而第二次和第三次随访针对所有个体。T1阶段反应率为88%(自基线以来的中位数间隔:1.6年;间隔范围1.2-2.1年),T2为84%(自基线以来的中位数间隔:3.5年;间期2.8-4.1年),T3为73%(自基线以来的中值时间间隔:8.2年;间隔范围7.3-10.6年)。在最初3021人的总样本中,只参加了一次评估的占7%,两次的占16%,三次和四次的分别为48%和29%;93%的参与者至少进行了一次后续评估。


结果


抑郁、躁狂和轻躁狂发作频率

976例受试者经历至少一次严重或轻微的抑郁发作,之前无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在这些人群中,有35名患者(3.6%)随后发展了轻躁狂(HE,n=16)或躁狂(ME,n=19);在941例单相抑郁的患者中,再次抑郁发作的有659名。因此,本研究对发展了躁狂发作(n=35)和保持单相抑郁(n=659)的受试者进行了比较。转躁的受试者报告有较低的教育水平,但性别和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表1)。在第一次抑郁发作之前,各组间焦虑症、物质滥用或ADHD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表2)。



双相障碍初期的抑郁症状

如果仅根据DSM定义的9个广泛症状诊断标准,单相和双相障碍的抑郁症状总体类似(表3),只有两种症状在双相障碍的早期抑郁发作中更频繁:无价值感、过度内疚自责(80% vs. 56%, OR=2.52);反复的死亡、自杀意念或企图(74%vs. 50%, OR=2.31)。



如果对特定严重性指标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就会发现进一步的差异:忧郁特征在早期双相抑郁中更常见,差异最明显的是“完全丧失快感”(OR=2.53)和“早晨心情更糟糕”(OR=4.30)。


结论


潜在转换躁狂患者的初始抑郁发作,特点是显著增加的自杀(odds ratio, OR=2.31)、更高的无价值感和过度内疚感(OR=2.52)、完全丧失的乐趣(OR=2.53)和昼夜变化(早晨的情绪更糟糕,OR=4.30)。未发现食欲过剩、嗜睡和精神运动症状方面的显著差异。

初始抑郁发作的症状特征可用于鉴定随后转变为双相障碍的风险,临床医生可以综合这些症状特征以及其他已知的风险因素(如家族史),及时准确鉴别诊断双相障碍风险个体。


鉴别诊断


鉴于双相障碍的病程中抑郁发作的频率高于躁狂,哪些线索提示患者罹患的可能是双相而非单相抑郁?以下三组提示或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一、提示双相而非单相抑郁的因素

  • 症状于青春期前出现;

  • 抑郁发作时程短;

  • 抑郁发作频率高;

  • 呈现季节模式;

  • 症状于产后出现;

  • 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失败;

  • 对抗抑郁治疗无应答;

  • 对抗抑郁治疗应答过于迅速*;

  • 对抗抑郁治疗应答不稳定*;

  • 抗抑郁药治疗后烦躁不安、激越、失眠;

  • 双相障碍家族史;

  • 人际关系不稳定史;

  • 频繁遭遇职业问题;

  • 频繁遭遇法律问题;

  • 使用酒精及药物。

(*:转躁)


二、其它提示

  • 伴有典型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 I 型的诊断通常早于双相 II 型;

  • 患者主要的心境状态可能为易激惹,而非情感高涨,认识到这一点或有助于诊断;

  • 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活动增加而非心境改变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 双相障碍与自杀风险的显著升高相关;

  • 双相障碍患者常采用高度致死性的自杀手段。


三、可能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因素

  • 早发;

  • 抑郁发作的次数较多;

  • 既往抗抑郁药转躁史;

  • 敌意及冲动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