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与应对(陆林院士,林红博士)

文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18-08-21 15:01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首届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学术委员、国内顶级专家——陆林院士和林红博士,带您一起直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应对共性棘手问题,了解“熊孩子”背后的秘密,让他们成为绽放真正笑颜的美丽花朵。

访谈提纲

李雪:我国现阶段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面临的挑战都有哪些呢?

陆林:统计显示我国高于20%的儿童存在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这个比例在留守儿童中高达1/3。

一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尽管有保护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立法还有所欠缺。

二是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当前的学校、家庭往往更看重学习成绩,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不足,相对忽视了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是在专业团队方面,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目前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父母寻求专业帮助的渠道有限。

林红: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挑战虽有一些国情特色,但大多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WHO在2014年的《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有大约130万青少年死亡,15-19岁为高风险阶段;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抑郁症是残疾的最重要原因。该报告还指出,一半的精神心理疾患开始于14岁,然而大多数问题因没有得到识别诊治,对一生精神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进行诊治,比成人阶段更为有效。

陆林:的确,很多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获得较好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社会、学校、家长常常忽视或不懂得识别,病人往往发展为慢性,难于诊治。

李雪:现在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儿童身体健康的保障相对完善,而早期精神卫生筛查是相对薄弱的。如何判断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呢?

陆林: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家长和教师如果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可以学习和观察。比如可以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如果孩子以前一切正常,近期突然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另外,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他们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比如孩子与之前行为不同,或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比如从前做事积极,近期忽然很懒散,或者从前很开朗,近期突然很退缩甚至疑心很大,都需要引起重视,寻求相关专家帮助......

林红:补充三点,第一,儿童心理问题分为外化性问题和内化性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属于内化性的问题,如果孩子本身内向,又不主动与长辈表达,家长和老师常常不容易发现,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常识来识别。第二,有些变化是正常发展阶段,但家长如果缺乏常识会过度紧张,误以为孩子出问题了,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青春期的逆反,很多孩子到青春期开始有小秘密甚至反驳家长,这些有些属于正常叛逆,合理引导就可以平稳过度。因此判断某些异常的行为究竟是不是疾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咨询专业医生。第三,很多问题其实与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态度有关,比如孩子到青春期了,如果家长还事无巨细百般呵护和控制,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可能就会带来麻烦,所以家长也要随着孩子年龄阶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李雪:怎么正确应对、接纳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呢?

陆林: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对看精神科或多或少存在偏见。个体在一生当中都会多少出现一些精神心理问题,但只有1%左右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问题,大多数则为焦虑、抑郁、强迫等轻型心理问题,合理干预,可以获得显著改善。所以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接纳,更多信念与信心帮助孩子来康复。

林红:回忆起一幕幕门诊个案,我能体会到家长带领孩子寻求专业帮助的路是多么曲折,往往经历了漫长的煎熬、纠结、斗争和磨难……一方面,家长往往不知道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需要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好不容易了解到儿童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可以解决问题,但优质的医生、治疗师的资源又极其稀缺;最后,孩子终于进行了专业的治疗,但治疗结束以后重启新的生活也存在很多困难,比如转学还是留级,如何面对亲戚朋友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歧视……但其实就像陆老师所说,多数都是轻型的问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多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但若放任不去治疗,则很可能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成年。还有很多孩子,一到医院治疗就缓解,一回家就复发,提示家长学习科学养育方法,营造适合孩子康复的家庭环境很重要。

李雪:自杀青少年越来越多,针对儿童抑郁症有什么预防与治疗方法?

陆林:抑郁症是复杂的疾病,现在病因还不明确。有些与遗传有关,有些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与生活事件有关……青少年、老年为抑郁症高发年龄。目前尚无预防方法,因此抑郁症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我国现在只有接近30%抑郁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其他大多数人群则未得到正确对待和治疗。比如很多抑郁患者以头痛、失眠等问题为早期症状,就一直在其他科室治疗,未能获得恰当的诊断。家长朋友,多关注和学习抑郁的早期表现的知识,可能就能在孩子出现相应问题时及时到恰当专科医院就诊......

林红:抑郁症可能表现为躯体症状,比如胃疼、头痛等症状,不少家长会误以为是躯体疾病,很多非精神科医生也会误诊。目前认为,抑郁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疾病,家长朋友也需要培养这样的综合的头脑来认识抑郁症。我在门诊遇到一个厌学伴抑郁的孩子,一到去上学的时间就发烧,发烧绝非孩子能装出来的,因此抑郁也有生物学因素在影响,需要综合干预,我们家长朋友不能简单的把抑郁当成单纯的心理问题......

李雪:针对网络成瘾这一普遍社会现象,两位专家有什么预防与治疗建议?

陆林:全世界有7%的青少年会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对于这个诊断,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有些认为给孩子贴上成瘾标签,会给孩子未来带来更大麻烦。但其实给出这个诊断,也有益于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汇聚相关的有用资源来帮助家庭应对和解决问题。网瘾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有些孩子通过网络获得现实生活无法获得的成就感,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挫折与压力,还有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是酒瘾患者等成瘾素质者……其中有一半网瘾的孩子同时出现其他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多动等......孩子出现网瘾问题,身为父母,需要随孩子年龄阶段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他们在网络中需要得到的满足,才能逐渐帮孩子摆脱网瘾的困扰,父母忽视与过度关爱,过度承担自责,都会无济于事。

林红:我也同意“将网络成瘾问题纳入精神心理问题,会争取更多的防治资源”这个观点。网络成瘾往往伴随其他心理问题,所以它可能是一种信号,提示孩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家长既不要过度承担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也不要认为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

李雪:家长知道孩子出现了问题后,需要怎样帮助孩子呢?

陆林:三个方面。一是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医生的专业帮助。二是直面现实,尊重孩子生病的事实。三是从家长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并在给孩子划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又能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

林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陆林老师在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上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婚姻、家庭、孩子是相关联的。

李雪:两位老师对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先推荐一本父母必读书目,林红老师的《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

本书从婴儿期一直到青年期,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父母自身的心理发展来探讨亲子的相互反应关系,指导家长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帮助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林红:这本书把孩子心理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另外,书中还描写了影响父母养育子女的因素.....书中就每一个阶段孩子心理的特点,父母的应对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儿子16岁时,我带他到德国旅游,我们就发生了有意思的故事……针对十六岁以上的孩子,孩子各方面已经大体定性,很难去改变。这个阶段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陆林: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以爱的名义给孩子心理绑架,来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

李雪: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孩子从小就要去上各种补习班,怎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轻父母关于孩子学业的压力?

陆林:孩子将来是否成才,生活是否幸福,与现在是否上奥数班、考多少名,并无直接相关性。家长不应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宜过分限制孩子的玩耍时间,因为这样限制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会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孩子的责任心、包容心等健全的人格品质对孩子的一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林红:很多中国父母并未认真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思考了也不知道将来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其实从寻找恋人开始,就开始对未来我们有怎样的孩子发生影响......

李雪:感谢陆林和林红老师精彩的分享,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会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更详细的探讨,期待大家的参与。

附:2018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

为促进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仙飞和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唐登华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拟成立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

为了更好的汇聚各领域专业人才交流碰撞,拟于2018年9月15至17日在北京召开“2018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举办相关主题的论坛,是中国心理学界的盛事。论坛以“和谐家庭,幸福中国”为主题,涵盖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不同领域的热点话题,拟搭建婚姻家庭心理健康学术、产业的展示、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作为第一协办单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是大会主席之一,中心执行主任唐登华任大会执行主席。中心办公室林红主任任大会学术副主席,钱英副教授任大会副秘书长和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心另外两家分支单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也将进行精彩报告。

9月15日—17日

期待与您相见

读懂孩子:亲子沟通的情与理(唐登华&钱英)

第二期

赢了吵架输了关系: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刘丹&李松蔚)

和谐家庭 幸福中国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与您同行

期待您的参与支持

文章: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编辑:党委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