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孩子缺锌、缺铁”广告诱导了!国家卫健委有最新通知

文 / 广东新闻联播
2021-08-23 09:13

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监督执法工作,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等要求,严格规范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工作,非诊断治疗需要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监督执法工作,对违反上述规定开展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我国早在2013年就印发了《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存在。

微量元素检测可靠性有限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量极少,通常指占人体体重低于0.01%的矿物质,如铁、硅、锌、铜、碘、硒、锰等;但它们作用很大,比如铁元素与运输氧气相关,孩子缺铁可能出现贫血,面色苍白,胃口差,头晕等问题。

国家官方给儿童微量元素检测“泼冷水”。一方面在于检测方式的可靠性有限。取孩子的头发作为检测标本,无创且便捷,但结果受到头发是否清洁干净、长期使用的洗发水种类、头发的生长发育阶段等因素影响;取手指血作为检查标本,取血前涂抹的酒精、碘伏等外界元素也会干扰检测准确性;静脉取血的检测方式相对而言准确性更高,但检查结果只能反映取血时间点上孩子的营养状况,不能代表一个时间段内微量元素的情况。

另一方面微量元素在血液中的分布无法反映全身的情况,比如人体的铁元素主要存在于红细胞,锌元素主要分布在肌肉与骨骼中,铜元素主要储存在肝脏,血液检测只能反映血液内的微量元素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自然也无法作为诊断、治疗微量元素缺乏的标准。

这些“毛病”不是病,别被宣传诱导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家长们对儿童的养育越来越精细,儿童保健品市场很红火。看到广告宣传提到“孩子不吃饭,多半是缺锌”“孩子脸色白,要防止缺铁”等说法,家长容易对照自家孩子找问题。

“其实孩子的很多症状,都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现象,并非出现健康问题。”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刘华介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枕秃,看到宝宝后脑勺头发少、或是不长头发,就认为是缺乏微量元素,其实幼儿枕秃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枕头太硬或太闷热,宝宝睡觉不舒服,经常摩擦导致掉发;也可能是仰卧姿势睡觉太久。适当改变宝宝睡眠条件,就能改善枕秃情况。

还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最近不爱吃饭,也担心孩子缺乏微量元素。其实,这可能是近期食物品种太单一,导致孩子胃口下降;或是孩子玩得太开心,无心吃饭,只需调整喂养方式,就能帮助孩子恢复胃口。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副主任柯海劲也表示,看似由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身体异常,与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孩子口腔溃疡、烂嘴角与缺铁、缺锌、缺乏维生素B都可能相关,但有时睡眠不佳也可能口舌生疮,嘴角糜烂;孩子磨牙可能与缺钙导致的神经紧张有关,但更多时候和口腔健康相关,龋齿牙痛也导致磨牙。因此,孩子的症状是否与缺乏微量元素有关,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有关,需要医生综合临床表现评估。

通常情况下,如有显著的缺乏某种元素的症状,医生会建议孩子做辅助检查。比如,钙是人体的常量元素,但常与微量元素检测一同出现,如孩子枕秃、夜汗较多,可通过25羟基维生素D、骨碱性磷酸酶的检查侧面反映是否缺钙;铁是常见的微量元素,当孩子身体健壮却面色苍白时,可进一步检查血色素、血清铁蛋白的数值,不只是通过微量元素检测单纯检验铁元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