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割包皮手术后抢救6天?无良媒体又开始作妖了……

文 / 医脉通
2021-02-19 18:22

导读

医生的社会形象何以至此?无良媒体要负首要责任!

来源:医脉通

作者:苏沐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男子为省钱自己操刀割包皮,血流不止送医救治;

小伙网购割包皮神器,自己动手切,结果悲剧了;

男子网上自学攻略割包皮,割完缝多针血流不止;

……

小编还特意翻阅了某宝,输入了“包皮环切吻合器”关键词,果然蹦出来很多相关的产品,大大的海报上写着:自己能操作,天天能上班;放心操作,无感无痛;全程零风险,做回真男人……

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付款人数已经达到了数百人。小编想说:现在的人们可真会玩,玩起来连自己的命(gen zi)都不顾!

自己动手在家割包皮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些想想都觉得疼痛难忍的标题也经常在新闻中出现。

但,近日一则与以上不太一样的“割包皮新闻”,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男童割包皮手术后抢救6天?

2月16日,@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发布了一条微博:男童割包皮手术后抢救6天,母亲:手术室里发生了什么?

图源:微博截图

微博中还附加了一段3分8秒的视频。

视频开头便是男孩带着氧气罩吸氧的镜头,还能听到心电监护“嘀嘀嘀”的声音,给人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得知:

江女士计划在这个寒假给儿子做了包皮手术,于是在2月6日,带着儿子去往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做术前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2月7日下午1点半,男孩被推进手术室,一个小时后主刀医生告诉江女士手术很成功,可是让江女士感到奇怪的是,手术明明很成功,但一个半小时过去后,男孩并没有出手术室。

又过了一个小时,进出手术室的医生多了起来,抢救设备也被推了进去。医生告诉江女士男孩休克了,但抢救了过来。

后来被转到浙大儿院,转院过程中男孩一直昏迷。江女士接到一张病危通知书后,男孩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一直到2月13号,男孩才醒了过来。目前男孩已经出院,但是还需要恢复,他也表示还没力气,走路需要别人扶着。

当初,江女士给儿子做割包皮手术发生一系列意外后,费用从1万多变为了3万多,并且需要自己支付。

江女士希望知道,儿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源:视频截图

整个视频,记者以患方的视角叙述了全部过程:男孩在术前活蹦乱跳,最后手术导致休克抢救,还被送到ICU里住了足足6天。

并且在视频下方还显示着:男孩割包皮手术后昏迷 ICU内抢救6天。

一段非常具有代入感的采访视频,再加一个具有招恨体质的标题,果不其然引来了很多网民吐槽:

图源:视频截图

甚至还有人吐槽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是一家莆田系医院,小编特此查询了资料:

这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曾相继与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建立了协作医院,现有在编职工273人。也就是说,这是一家公立医院。

这条新闻中当事人的经历跌宕起伏,讲起来也头头是道,看似毫无逻辑漏洞,但还是敌不过很多医生朋友的眼睛。

四个误区,直击新闻背后的不客观

一个“小手术”导致一个“大事故”,就是这样戏剧性的转折,才让这则新闻有了631万的关注量。

图源:微博截图

到底是为了患方真正寻求答案,还是为了这日益剧增的阅读量,报道方的真正目的还有待考证。

先把这些放在一边,回到这个病例上,从几分钟的视频中还是能看出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一:“割包皮手术”

新闻的标题用了“割包皮手术”,但细心的网友在视频中还是看到了一张男孩的复苏记录单,上面的术后诊断有两个:一个是隐匿性阴茎,另一个是包茎。

手术名称也写着:阴茎延长术+带蒂皮瓣迁徙术+包皮环切术。

图源:视频截图

隐匿性阴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和畸形性疾病,阴茎隐匿在皮肤或脂肪组织中,从外表看阴茎短小,甚至只见到一些包皮皱褶,尿液从这些皱中射出,这就叫隐匿性阴茎。

它和小儿包皮包茎是有区别的。

明明是一个复杂的隐匿性阴茎整形修复手术,却被报道媒体包装成简单的“包茎手术”,气到网友质疑记者:你家割双眼皮和白内障手术是一个概念?

误区二:“小小的一个包皮手术”

在江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么小小的一个包皮手术。”

图源:视频截图

先不提男孩的具体诊断是什么,先按照江女士的节奏走:包皮手术。

包皮手术,学名包皮环切手术,就是对过长的包皮进行切除,即在阴茎背部直切一个口,然后在横向剪一圈多余的包皮。

虽然只是个小手术,但小手术不等于零风险。

再小的手术,都是艺术品,都需要精雕细琢,在手术过程中需进行精确的环切定位,以免切的过多引起包皮过短,或切的过少达不到露出龟头的目的,需要发现并及时纠正先天畸形问题。

术后还需及时处理切口水肿、感染、瘢痕等问题。除此之外,割包皮还有疼痛、尿潴留、出血、包皮龟头黏连等风险。

在医疗界,任何一个医生在术前都不敢向患者保证:手术没有风险。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零风险的手术。

误区三:“割包皮局麻”

男孩的复苏记录单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麻醉方式:全麻气管插管-骶管麻醉。

图源:视频截图

有网友从视频中发现了这个小细节,就开始质疑医院:

无语?全麻?包皮20分钟就够了!要全麻?

但这名网友忽略了一点,就是:这个患者还是个孩子。

因为小孩不会配合,在陌生环境里,在没有爸妈的陪伴下,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所以需要让小孩完全无意识,这非常重要!

小儿麻醉多是联合麻醉,比如包皮手术。大人的包皮手术,一般是用局麻或是骶麻就可以,但小儿的包皮手术需要全麻加骶麻。

手术需要麻醉,也就意味着男孩还要面临与麻醉相关的风险。

误区四:“抢救6天”

新闻的标题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抢救6天”,这就有明显的“造大声势博人眼球”的嫌疑了。

男孩去ICU只是为了监护,在病情不稳定的时候或许会抢救,但至于抢救6天,难免有些夸大其词了。

在视频的末尾,还能看到病危通知单上有“急性肺水肿”的诊断,但对于具体术前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均未说明。

如此断章取义地报道,丢了媒体客观公正的素养,故意挑拨医患关系,这样的做法不怕遭人唾弃吗?

医患纠纷后的无良报道何时了?

关于医患纠纷的无良报道,数不胜数!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标题:

《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

《太恐怖了!粗心医生竟在产妇体内遗留纱布!》

《医生开0.19元的药治好孩子,网友:最便宜的良心药方!》

“全失踪”、“粗心医生”、“良心药方”……这样的标题,针针见血,却又句句扎心!夸大的报道,失实的报道,就是不选择实事求是的报道。

甚至,还有人将部分媒体的这种行为编成了段子:

图源:网页截图

看完之后,众人乐了,唯有医生却笑哭了。

更可悲的是,这种事情都传到了外国人耳中,让全球贻笑大方!

在2018年,针对“中国媒体报道负面新闻和医患关系的联系”这个话题,《英国医学杂志(BMJ)》刊登了一项研究,结论已经定锤:

中国大众媒体的有关负面新闻的报道对病人和医生都有负面影响,在这个信息时代,负面新闻的传播速度之快,使消极影响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深深地影响着医患之间的关系,改善医患关系可能也需要媒体管理的支持。

图源:官网截图

为了“流量”,他们开始故意歪曲客观事实!为了迎合大众,他们开始转嫁矛盾、用医德绑架医生!

由于部分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人们心中“白衣天使”的地位逐年下降,人们开始怀疑医生的技术,怀疑医生的人品,怀疑医生的医德。

医生的社会形象何以至此?无良媒体要负首要责任!

曾经,福建省就出台过“媒体须对医患纠纷作失实报道承担责任”的处理办法:

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对真相未明、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医患纠纷作失实报道,或者报道中煽动对立情绪,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为了抵制这些无良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为了保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这个政策,很值得在全国推广!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职业新闻人应该怎样去处理报道中“快”与“准”的关系?怎样处理“局部真实”与“全部真实”的关系?怎样处理“社会常识”与“专业判断”的关系?怎样处理“体现报道责任感”与“良心、情感”的关系?

好好反思反思吧!

回到“男童割包皮手术后抢救6天”事件上,目前只有媒体和患方提供的消息,与事实是否有出入?后面会不会有反转?

让我们耐心等待医方的说法。

责编 苏沐 亦一